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姓

鎖定
伏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甘肅 天水( 秦安縣 安伏鄉伏窪村、伏灣村、伏家峽)、 河北 尚義,山東 臨沂,山東 昌樂、 東平, 遼寧 清原,山西 太原,陝西 韓城、扶風, 永登、 徽縣,貴州 普安, 雲南省 昆明( 官渡區 關鎖村)、玉溪( 江川縣伏家營)、 曲靖、文山、 河口, 伏家營鎮,湖北黃梅,湖南 汨羅, 河南省 民權縣伏莊,河北省 南宮市鳳崗辦事處王家屯村, 四川省 廣元市 劍閣縣 店子鄉 元豐村( 伏家角)、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 白龍鎮( 伏家橋、伏家灣) 羊嶺鎮(伏家山、伏家溝)、四川省廣元市 蒼溪縣(伏家角、伏家灣)、四川省廣元市 昭化區 清水鄉 樹豐村(伏家山)、四川 通江縣至誠一村、四川通江縣 松溪鄉古家營村(伏家河)、四川省 儀隴縣果山鄉高堂溝村3組、四川省 閬中市 思依鎮,四川省閬中市 老觀鎮構溪村、江蘇省 徐州市銅山縣坡裏村、大湖村,邳州市新河鎮, 連雲港市贛榆縣 東海縣,宿遷市宿城區桃園村, 鹽城市 阜寧縣益林鎮、 淮安市 漣水縣胡寨村、淮安市洪澤區三河鎮聯堡村,山東臨沂朱陽村等地均有分佈。山東臨沂 蘭山區仍保留有伏家巷。河北 任丘市石門橋鎮軍營村, 青縣野兀屯村。漢族、僳僳族有此姓。《鄭通志·氏族略》收載。西漢有 伏勝;南朝梁有伏遷;晉代有伏滔,遊擊將軍;唐代有伏適,醫家。
中文名
伏姓
讀    音
fú(ㄈㄨˊ)]
歷史名人
伏羲 伏勝
源    於
風姓

目錄

  1. 1 基本介紹
  2. 2 歷史發展
  3. 得姓始祖
  4. 各支始祖
  5. 姓氏源流
  6. 遷徙分佈
  7. 3 傳統文化
  1. 郡望堂號
  2. 家譜字輩
  3. 宗祠楹聯
  4. 4 歷史名人
  5. 伏妃
  6. 伏勝
  7. 伏允
  1. 伏恭
  2. 伏湛
  3. 伏滔
  4. 伏恆
  5. 伏龍
  6. 伏曼容
  7. 伏不齊
  8. 伏完
  1. 伏壽
  2. 5 近代名人
  3. 伏明霞
  4. 伏兆娥
  5. 伏玟曉

伏姓基本介紹

伏字的演變 伏字的演變
[伏,讀音作fú(ㄈㄨˊ)]

伏姓歷史發展

伏姓得姓始祖

伏羲 伏羲
伏羲即太昊, 風姓。出身於 甘肅省 天水市,現天水市有 伏羲廟,朝聖的遊人極多。他率各部落沿黃 河南下到河南淮陽。傳説他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稱 太昊。教民結網、打獵、飼養 畜禽以充庖廚,故又稱包羲 。他始畫八卦,造 書契、建都於陳州古稱 宛丘今河南省 淮陽縣。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鱷之頭,蛇之身,鷹之爪,魚之鱗,虎之眼,組成新的圖騰——龍。自封為 龍師,定龍宮,現留 龍湖。龍成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簇徽,龍成為 華夏民簇新的圖騰。華夏子孫稱之為——龍的傳人由此而來!。淮陽縣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 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 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絡繹不絕,多時達十萬多人次。2004年10月17-19日,淮陽縣舉行首屆姓氏 文化節。

伏姓各支始祖

伏生 伏生
伏 勝:伏義之後子孫以為氏, 顏氏家訓書諡漢世所立單父東,門子義碑雲濟南 伏生即子義之後勝為泰博士治尚書始皇,焚書因壁藏 之至漢文帝時年九十餘以二十九篇授太常掌故黽鍺,術寵古文尚書序雲伏生年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使其女傳言教錯,是為今文之學史,記 漢書儒林有傳。是為山東伏氏始祖。

伏姓姓氏源流

伏(F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 風姓,出自上古包羲 太昊 伏羲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的字為氏。傳説,生活在“ 華胥之國”的 華胥氏,到一個風景特別的雷澤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受感而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伏羲”。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開始繁衍人類的任務,就是交給了伏羲 女媧義兄妹。清朝初期學者 陸次雲在《 峒溪纖志》中記載:“苗人臘祭曰報草。祭用巫,設女媧、伏羲位。”現代的人類學者 實地考察後,才得到這些 苗族的傳説。按苗族的傳説,苗族全出於伏羲與女媧,他們本為義兄妹,人類在遭到洪水後,人煙斷絕,僅存他們二人,他們為了延續人類,便結為夫婦。
在 伏羲氏的苗裔後代中,有的用先祖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伏氏。伏氏同時也是宓氏,古代“伏”、“宓”兩姓通用。
源流二
源於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名人 侯植,屬於帝王 賜姓為氏。南北朝時期有個漢族人名叫侯植,武藝絕倫,跟隨 北魏孝武帝西遷,甚得寵幸,賜姓為俟伏 侯氏,在《 北史》中稱作“俟伏氏”。後來侯伏氏跟從 魏孝文帝大破沙苑,又再次改受賜姓為賀屯氏,因而,侯植的後人形成了侯伏氏和賀屯氏兩支。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侯伏氏、賀屯氏這兩支族人中大部分改為伏氏,也有部分賀屯氏改為 賀姓。
源流三
源於 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
後 北魏王朝又滅了 北涼國,並逐吐谷渾部出隴右,散處於 河隴地區的 乞伏鮮卑均為北魏王朝所統治。 乞伏氏、出連氏、叱盧氏等,均成為北魏的“內入 諸姓”和“四方諸姓”。此後,隨着 北魏孝文帝堅決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還是一般乞伏氏鮮卑人,都被融入漢族,皆漢化改為 漢姓伏氏、或乞氏。 [1]  
源流四
源於風姓包羲太昊伏羲氏後裔春秋時期魯國 伏不齊,伏不齊,公元前521/502~?年待考,亦稱 宓不齊,字子賤, 春秋晚期的魯國人。伏不齊是孔子的弟子,為七十二賢者之一,在史籍《 史記》中説他小孔子三十歲,但在典籍《 孔子家語》中則記作“小四十九歲”。
在伏不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在古代,“宓”字和“伏”字通用,因稱伏氏、宓氏,後多稱伏氏,世代相傳。
源流五
源於西 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 西羌伏侯龍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中國姓氏集》中記載:“ 後周時有大將軍伏 侯龍恩。”伏侯龍氏,屬於古西羌民族的一支,在 鮮卑拓拔部侵佔 西北地區後,曾長期被拓拔部所控制。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 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伏侯龍氏亦隨之改為漢姓伏氏。北魏孝文帝病逝之後,北魏王朝大亂,許多鮮卑、慕容、氐、羌民族又紛紛改回 原姓。
然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影響深遠,很快,北方 少數民族以鮮卑、慕容二部為代表,迅速融合於漢族等其他民族,姓氏的漢化仍舊因循下去,伏侯龍氏不但依舊改為漢姓,而且在宋朝以後還分衍有伏氏、龍氏、侯氏三支。
源流六
源於 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阿至羅國國王 阿伏至羅,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伏 羅氏,全稱為阿伏至羅氏,是南北朝時期西域阿至羅國的 國姓,出自其締造者阿伏至羅,漢史簡稱其為伏羅氏。在史籍《 魏書》中記載:“阿至國王姓伏羅。 取漢姓伏氏。”阿至羅國,為古 突厥語,漢稱就是 高車國,是南北朝時期匈奴民族西部分支 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所創立。
在此次戰役之後,不少故 高車族人被 唐軍裹挾而返,留居於中原內地,以先祖之名的諧音漢字為漢姓,稱伏氏、羅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

伏姓遷徙分佈

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 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 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 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四位門閥。
據《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 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遠古時有位偉大的 部落首領,叫伏羲,傳説八卦就是他所創。還有傳説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於 炎帝和 黃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書説伏羲的後代, 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 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為了天下人都聽他的,不想別的主意,就將讀書人活埋了,將書都燒了,就是焚書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將一部上古典藉《 尚書》臧在牆壁裏。漢朝建立後,又重用知識分子,伏生取出牆內的書,除損壞的部分,還剩二十多篇。那時有學問的人剩下沒幾個了,漢文帝就趕快派了人來向伏生求學,學習尚書,並傳抄這部經典。伏姓遷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後裔或 支族的分佈也是很廣泛的,理出個頭緒來,無疑是對伏姓子孫尋根有益的。同時,從其後裔的分佈狀況中,亦可反轉過來省視其悠久的傳説史,從而進一步佐證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從伏姓( 宓姓)的形成情況看,故里 天水在進入 階級社會後,長期處在戎族居地,經濟、文化不如 黃河中下游,導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區形成,出現伏姓由東向西播遷的走向。這是與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相符合的。

伏姓傳統文化

伏姓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 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 莊襄王四年( 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 晉陽(今 山西 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 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 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 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 亦在此地。 宋太宗 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 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 金國的 河東路、 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高陽郡:戰國時期為 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 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 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 蠡縣),時轄 四縣,轄境包括今 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北魏時期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 淄博市 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 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 東郡,魏屬陽平, 晉武帝 泰始二年( 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 清豐縣。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 中部地區。
安丘縣:漢朝時期置縣,其時轄地在今 山東省安丘縣西南部。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安丘堂:以望立堂。
鳴琴堂:春秋的時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齊為單父宰。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彈琴作樂,看來不象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得勤勞。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們誇獎他是“鳴琴而治”,所以叫作“鳴琴堂”,孔子誇獎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 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裏。到了 漢高祖滅了秦朝以後,伏生扒開牆壁,見書發黴損壞了一些,還剩二十一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在漢文帝執政時期,他已九十多歲了,漢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錯逐一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伏姓家譜字輩

家譜
河北任邱伏氏宗譜一幅,(民國)伏萬生纂,木刻 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北省 青縣崇羅鎮野兀村。
山東伏氏家乘十九卷,附伏氏佚書佚文,著者待考,民國乙丑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 家譜網站檔案館。
山東伏氏家乘十九卷,(民國) 陳蜚聲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 石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 山東省博物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棺。
字輩
雲南玉溪伏氏字輩:“鈺宗孔旋家傳興志雁。
山東 臨沭伏氏字輩:“敬丙再慶祥開廣聖傳”。
湖北黃梅伏氏字輩:“昌維永正精守堂章”。
伏氏一支字輩:“張都昌騰建光卿雲震 桓典彪”。
宿遷 屠園鄉伏氏字輩:12-41世輩分:錫樹法煥培,方知(剛出生)浩 運泰。登高思建立,宜從作述來。共創偉大業,千秋廣賢才。

伏姓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風姓;望出太原。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伏姓的源流和郡望。
太原世澤;尚書家聲。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伏勝,故為秦博士,世稱伏生。治《尚書》,得二十九篇,即今古文《尚書》。
高風亮節;陽春白雪。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伏姓名門望族居住地“高陽” 嵌字聯。
書傳博士;系出羲皇。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濟南人伏勝(即伏生),字子*,西漢今文《尚書》的最早傳授者。曾在秦任博士,漢初在齊、魯間教授《尚書》。文帝曾派 晁錯專門向他學《尚書》,西漢的《尚書》學者,都出自他的門下,今本《尚書》二十八篇,就是由他的傳授而得以保存的。相傳他還作有《 尚書大傳》。下聯典指傳説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相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錯 畜牧業。傳説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
羲娥授學;無忌著書。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伏勝的女兒羲娥,能傳家學。伏勝向晁錯傳授《尚書》時,已九十多歲,多依賴羲娥。下聯典指東漢東武人伏無忌,襲侯爵,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遵詔與 議郎黃景共同校訂 五經及諸子百家。又採集古今,著《伏侯古今注》。
嘉謀習禮;績學傳書。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伏生。下聯典指漢·伏湛從父受《 齊詩》,教授數百人。
六言通用聯
玄曜 五經博士;安丘二論將軍。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梁代經學家伏日恆,字玄曜,仕齊為鄞令,武帝時為五經博士,出為永陽內史。下聯典指晉代遊擊將軍 伏滔,安丘人。有才學, 桓温引為參軍,從温伐袁顛倒對 壽陽,以淮南屢叛,著論二篇,名曰“正淮”。壽陽平。太元中遷遊擊將軍。
詩得 匡衡傳授;姿比顏子聰明。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太傅 伏理,從匡衡受濟詩學。官至 高密王太傅。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下聯典指梁代侍御史伏挺。博學有才思。 任昉見之曰:“此子日下無雙。”有《邇説》文集等。
七言通用聯
口傳尚書恩澤厚;校正漢史名望高。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才女伏女,名羲娥。秦代博士伏勝之女。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屋壁中。漢立,伏生得遺書二十九篇,教於齊魯之間。文帝派晁錯從其學。勝時年九十餘,老不能行,由伏勝女誦傳口授,《 今文尚書》得以流傳。下聯典指後漢史學家伏儼,有《前漢書糾謬》。
八言通用聯
一畫開天,三才參化;百王為統,五帝肇基。
——佚名撰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伏姓遠祖伏羲廟聯。 [1]  

伏姓歷史名人

伏姓伏妃

上古時期 伏羲的女兒,溺死於洛水,相傳為 洛水之神。

伏姓伏勝

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生於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於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歲。為伏羲的後裔,其近祖由淮陽 陳國遷到 魯國(今山東南部的濟南)。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

伏姓伏允

唐朝吐谷渾呂誇子。惰開皇末國亂,國人殺其兄而立之。煬帝即位,令鐵勒擊破之。允東保西平境而復破之,遁客党項,大業末始復其故地。高祖即位,與之通和。貞觀年間拘留唐使為由,詔 李靖等往討破之,其子順舉國降,允遂自盡而死。

伏姓伏恭

字叔齊,朗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人)東漢明帝宰相。東漢 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為官公正廉潔並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遷任太僕。永平四年拜相,任 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辭相。東 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終年90歲。 伏無忌 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儀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年》 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受詔與黃景共撰《 漢紀》。此時,無忌利用 校書便利,廣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伏姓伏湛

字惠公,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東漢光武帝宰相。

伏姓伏滔

子玄度, 東晉官員,學者。平昌 安丘(現安丘西南)人。少有才學,遠近聞名。任參軍,封聞嘉縣侯,任永世縣令。後任參軍,並領華容縣令,任 著作郎,專掌國史,並任本州大王。後遷官 遊擊將軍,仍兼著作郎,死於任。

伏姓伏恆

南朝齊、梁官僚。子玄耀。平昌安丘人。幼傳父業,能言玄理。知名於世。任齊 太學士博士, 東陽郡丞,衞軍 記室參軍等。任 中書侍郎,任永陽內史,新安太守,在郡清廉,恪盡職守,郡民為其立祠歌功。

伏姓伏龍

原名維景,改名龍,字雲程。江蘇埠寧縣人。幼年入 安徽武備學堂,加入 中國同盟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因贊助 熊成基舉,避疑改名龍,轉入第九鎮三十三標,充上士。辛亥革命時策謀響應,參加 雨花台之役,失敗後退 鎮江,民軍攻南京時任營長。旋率軍攻克 彭城。 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節九師,駐 沛縣,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統馬炮兩營。民國2年春, 二次革命後,赴南京任第六師師長,失敗後退居上海。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奉命圖長江,派人至 江陰,説服軍隊獨立自任赴通州運動獨立,密泄被捕,後就義於通州。時年32歲。民國13年(1924年)孫中山追正其為 陸軍中將。

伏姓伏曼容

南朝宋,齊大臣。著名儒仕。字公儀。平昌安丘人。初以講學為業。任宋官到輔國長史,南海(今 廣州市)太守。仕宋官到武昌太守。 中散大夫,臨海太守等。尤喜《 老子》、《 周易》。撰《喪服儀》、《 周易集解》、《 毛詩集解》、《喪服集解》、《老子義》、《莊子義》、《論語義》。父伏胤西晉司馬 都護,宋司空主薄。 伏曼容子 伏恆。伏恆長子 伏挺,次子伏捶。伏挺子伏 知命。

伏姓伏不齊

春秋時期魯國單父侯,也稱伏子*。是 孔子的學生 。曾當任過單父宰,當時他鳴琴而不下堂治,但是一樣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稱他為君子,後來被追封為單父侯。

伏姓伏完

(?—209年),琅邪東武(今屬山東)人,東漢末大臣, 漢獻帝伏皇后之父。歷官 輔國將軍、 中散大夫、 屯騎校尉。

伏姓伏壽

(180?—214年), 漢獻帝皇后, 徐州 琅邪郡 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 大司徒 伏湛八世孫,父親是學者 伏完,母為陽安長公主劉華。作為皇后二十年,於建安十九年被 曹操幽閉而死。

伏姓近代名人

伏姓伏明霞

奧運冠軍伏明霞 奧運冠軍伏明霞
伏明霞,女,1978年8月16日出生,中國前著名 跳水運動員, 湖北 武漢人。被稱為跳水女皇,7歲進入少年體校學習跳水。9歲入選湖北省跳水隊。1990年進入國家跳水隊。1996年奧運會後從國家隊退役,1998年復出,是世界著名的跳水運動員。後嫁給前 香港財政司司長 梁錦松。2003年產下一女,2004年底小伏再剖腹為梁家誕下兒子,2007年產下一子。姐姐名伏明燕。教練是於芬。退役後曾由葉劍英的孫女葉靜子擔任經理人。

伏姓伏兆娥

伏兆娥, 寧夏 海原縣人,著名民間傳承剪紙藝術家。

伏姓伏玟曉

著名主持人:伏玟曉 著名主持人:伏玟曉 [1]
女,上海 東方衞視《 百裏挑一》節目嘉賓,因為參加這個節目而在網絡上走紅。已在百裏挑一週年特別節目(第五十期)找到真愛,離開百裏挑一。在百裏挑一的大半年節目期間,被譽為“日不落的 大英帝國夢,拔不掉的 伏玟曉傳奇”!現和東方衞視首席主持人 駱新搭檔主持《 誰能百裏挑一》。
參考資料
  • 1.    伏姓來源  .中文百科在線[引用日期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