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小说家,马鸣谦的《唐诗洛阳记》展开更立体的唐诗文学原貌

学者+小说家,马鸣谦的《唐诗洛阳记》展开更立体的唐诗文学原貌
2022年09月18日 14:19 钱江晚报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张紫懿

9月17日,浙江人民出版社新书《唐诗洛阳记》作者分享会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书馆举办、主题分享会在晓风书屋举办。  

上午,举办了《唐诗洛阳记》作者分享会,作者马鸣谦与书评人邓安庆出席活动,两位嘉宾围绕着唐诗与洛阳展开分享交流。

大屋顶活动现场

作者马鸣谦首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缘起、创作经历和图书特质等。随后,还和读者们深入解读了唐诗发达的几个要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的文学史观,而《唐诗洛阳记》就是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  

马鸣谦与邓安庆对谈

主持人邓安庆说:“《唐诗洛阳记》对我来说,既是一本文学史书,也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马老师围绕洛阳而展开的书写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千年前的洛阳真实图景。王朝在这里兴衰,君主在这里来去,诗人在这里汇聚,流传下来的唐诗留给了我们关于洛阳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唐诗就像是冒出海面的冰尖,而马老师的书就要从冰尖往下扎进海里,看到那庞大的冰底。而唯有了解了冰底,再探出头来看冰尖,感受会完全不一样。”

晚上,举办了《唐诗洛阳记》主题分享会,作者马鸣谦、书评人邓安庆、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英刚、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琦、苏州大学毛秋瑾教授、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王利波等出席活动。邓安庆担任主持并致开幕词。

晓风书屋活动现场

马鸣谦首先介绍说:“《唐诗洛阳记》不妨可以看作是从一个小说家的角度或立场出发所写的一部特殊的城市文学史。我比较看重它的结构布设,试图跳出传统古典文学单篇赏析的模式,更多借用城市史或诗人生活史的概念和方法,希望回到唐代诗歌文学的现场,探索它前后隐伏的文化脉络以及具体面貌。两册中,‘文学史话’是时间轴向的,而‘风物之美’更多是空间轴向,两者结合对照,希望可以共同拼合出一个更立体的唐诗文学的原貌。”

马鸣谦、邓安庆、孙应刚对谈

随后,各位学者围绕唐诗、历史与古都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孙英刚在谈论洛阳时说道:“洛阳,自周公营洛就被赋予天地之中的神圣性。它是浑天说中唯一能测量周天距离的地点,是丝绸之路各种文明交汇的中心,是天后的都市,是唐人眼中文化、宗教、思想的中心。”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说:“《唐诗洛阳记》令人惊喜,作者马鸣谦做到了学者一直不敢逾越的事,他将学者与小说家的身份完美结合。”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琦也肯定《唐诗洛阳记》是一部将文学转入历史的佳作,同时强调了文学创作与历史研究的现场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史研究在未来的广阔前景。

接近尾声,作者马鸣谦还与读者们分享了关于学术研究与写作的个人经验,讲述了自己做翻译的经历,给读者以启迪。

《唐诗洛阳记》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文学史话》和《风物之美》两篇,《文学史话》是一部体例独特的唐代文学史话,描绘了一幅洛阳诗歌文学的全景图。从引言开始,对洛阳都城史做了一次“速写”,继而转入城市史、文学史、制度史的横向轴线,尝试破解唐诗得以繁荣的原因,回溯诗歌文学在隋唐之际的演变轨迹,探寻古都洛阳隐藏的文化密码。

姐妹篇《风物之美》从唐诗中的生活风物出发,努力呈现古都洛阳的细节面貌。犹如一幅城市导览图,依循由外而内的空间顺序展开书写,从都城周边的驿道、离宫至城内的宫阙、河道桥梁、里坊与寺院,囊括了唐代洛阳大部分的地标名胜,结合这些地标上留存至今的文化遗迹、历史记载与传说,描画出一幅立体、浪漫、瑰丽的古都画卷。继而从城市空间转入岁时节气、造园、丽人与花卉等主题,从咏洛诗入手,展现唐代洛阳城市生活的诸面相。字里行间既充满了诗歌文学的风雅趣味,也流动着洛阳唐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光影。

如果文学史的面向是一条横向延伸的时间轴线,而空间呈现的面向是纵向布列的轴线,那这两本书将两者做了近乎完美的调和,使读者宛如梦回大唐洛阳,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唐诗之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722轮角逐,3490万元成交!“庄吉”被嘉兴一公司竞得

  • 明天杭州正式入春 3月拿的是什么“天气剧本”?

  • 回望千岛湖40年|30公里溪水:从“粮仓”到“多彩田园”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