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宸永固,赏紫禁城风云六百年

丹宸永固,赏紫禁城风云六百年
2020年10月14日 14:42 澎湃新闻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原标题:丹宸永固,赏紫禁城风云六百年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此后共有14位明代皇帝、10位清代皇帝居于其间。紫禁城建筑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

2020年适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展览分为三个单元、18个历史节点,按岁时变迁铺陈展开。通过450余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讲述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营缮与保护情况,让观众穿越历史长河,领略紫禁城600年积淀的文化魅力。

其中,养心殿符板及五供、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徐显卿宦迹图册》等文物都是首次展出,十分难得。与以往间隔数十米的观展方式不同,此次主办方将珍贵文物搬进展厅,大家可以距离宫廷生活点滴、历史文化细节更近一步啦。

“宫城一体”

西雁翅楼展厅主题为“宫城一体”,空间色彩采用米白色,凸显明代石质构件立体效果,配合大量图版说明及书画展品,讲述明代宫城建设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通过“1406年·永乐营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钦安殿奉道”3个历史节点,讲述了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告竣和明代紫禁城内布局的改变。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历来是中国古代营造的重点所在。紫禁城更是宫殿建筑发展的集大成者,不仅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其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亦成为国家政权神圣庄严的象征。

左:明凤纹滴水 凤阳县博物馆藏  右:明 黄琉璃龙纹滴水 南京博物院藏左:明凤纹滴水 凤阳县博物馆藏  右:明 黄琉璃龙纹滴水 南京博物院藏
明琉璃仙人 凤阳县博物馆藏明琉璃仙人 凤阳县博物馆藏
明官式琉璃滴水 故宫博物院藏明官式琉璃滴水 故宫博物院藏

一组来自南京博物院和凤阳县博物馆的琉璃构件,诉说着北京紫禁城与南京“新宫”、凤阳中都的一脉相承。

这三座明代宫城均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礼制思想。紫禁城四角设有四座角楼,外朝三大殿院四角还有四座崇楼,这种设计亦是源于《周礼·考工记》中的“四隅之制”。

明晚期太和殿选自《徐显卿宦迹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明晚期太和殿选自《徐显卿宦迹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上可见皇极殿(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之格局图上可见皇极殿(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之格局

《徐显卿宦迹图册》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徐显卿作为一位明代翰林官员的成长历程和仕宦生涯。其中有一页“皇极侍班”描绘了皇极殿(清代改称太和殿)举行大朝的情景。

通过图册,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400多年前紫禁城午门及太和殿广场的情景,还能从中发现紫禁城建筑在明清两代变迁的痕迹。

据主办方介绍,《徐显卿宦迹图册》中最有意思的是太和殿的斜廊,那个廊子很容易失火,所以边上就变成隔火墙了。

明宫城图 南京博物院藏明宫城图 南京博物院藏
明宣德《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明早期部分宫殿的格局图中可见明早期部分宫殿的格局

《朱瞻基行乐图卷》描绘的是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包括射箭、蹴踘、马球、捶丸、投壶等,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所以描绘了大量的建筑。此卷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是研究明代宫廷历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明晚期午门 (选自《入跸图》) 图上可见午门四角楼为重檐盝顶建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神武门”木合符 故宫博物院藏清“神武门”木合符 故宫博物院藏
清神武门唐卡 故宫博物院藏清神武门唐卡 故宫博物院藏

“有容乃大”

午门正楼展厅主题为“有容乃大”,空间色彩采用红色,烘托出清代紫禁城宫殿建筑及内檐装饰的华丽与精美,同时讲述清代各个时期紫禁城建筑格局与风格的变化。

通过“1655年·改建坤宁宫”“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养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宁寿宫”“1859年·连通长春宫”“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灵沼轩”8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清代的十位皇帝为满足其理政、寝居等功能的需求,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

坤宁宫夕祭原状坤宁宫夕祭原状
神铃神铃
左:《御制五体清文鉴》右:《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故宫博物院藏左:《御制五体清文鉴》右:《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故宫博物院藏

顺治帝入关后,仿沈阳清宁宫重修坤宁宫,康熙朝以后大婚合卺礼按满族传统由乾清宫移至坤宁宫,萨满教祭祀活动也在此举行。展厅里展示了神铃、锦幅、七星女神画像等坤宁宫夕祭用品,具有浓郁的满族文化色彩。

貂皮金凤嵌珠宝皇后冬朝冠貂皮金凤嵌珠宝皇后冬朝冠
皇帝大婚坤宁宫洞房窗户添安图样(局部)皇帝大婚坤宁宫洞房窗户添安图样(局部)

紫禁城里最热闹的就是有喜事的时候了,现场也展出了最高规格的婚庆场景——清代皇帝大婚时的配置。

清乾隆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清乾隆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每年的元旦子夜,皇帝会用此杯于养心殿饮用屠苏酒,然后书写开笔吉祥语。

太和殿屋脊琉璃小兽太和殿屋脊琉璃小兽
清康熙琉璃走兽——行十(音航十)清康熙琉璃走兽——行十(音航十)

这个来自太和殿屋脊的琉璃小兽,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看点。这套小兽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制作精巧,形象生动,每件小兽都有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最后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现,是个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筑无上等级的体现。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的猴面人像,颇似传说中的雷震子,将它置于太和殿之巅,有驱雷避火之意。

太和殿初建时名为奉天殿,后多次烧毁。康熙十八年(1679)二月初三日再次焚毁,由于良材难求,取木艰辛,这次工程备料用了十余年;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开工,两年后告竣,才有了今日的形制。

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

这件“符望阁南间描金银漆纱”,来自目前尚未开放的宁寿宫符望阁。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准备的宫殿,其建筑装饰华美绝伦,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工艺巅峰水平。符望阁位于宁寿宫花园的第四进院落。

这件花纹繁复的描金银漆纱,是符望阁南间的窗槅心,它的厚度和一张普通A4纸差不多,却由纱芯层、纸样层、贴金层、打底层、晕染层和勾线层六层组成。这件漆纱制作于1773年,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此次展览是它200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难再有机会展出。

符望阁西间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沿板故宫博物院藏符望阁西间紫檀边框百宝嵌炕沿板故宫博物院藏
清养心殿符板及五供 故宫博物院藏清养心殿符板及五供 故宫博物院藏

刻有镇宅灵符的“铜符板及五供”原供奉于养心殿明间梁架内藻井正上方,是守护宫室的古建镇物。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在不到一米的距离中仔细观看、揣摩。

“生生不息”

东雁翅楼展厅主题为“生生不息”,空间色彩采用绿色,意在表示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通过“1914年·初开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战时护古物”“1949年·重整修缮队”“1961年·首荐颁国保”“1987年·瑰宝列世遗”“2002年·大修百年计”7个历史节点,讲述了昔日皇宫成为博物院后发生的故宫文物南迁、中轴线建筑测绘等事件。

清帝退位“诏书”清帝退位“诏书”
储秀宫西屋陈设及婉容使用的自行车储秀宫西屋陈设及婉容使用的自行车
《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修正清室优待条件》

展览引入当事人的视角,从他们的日记、回忆录和文章中寻找材料,用鲜活的第一视角经验作为文献的补充。比如,在讲溥仪出宫时,展览用到了逊帝溥仪、内务府大臣绍英和当时执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李石曾三个人对事件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北平古物陈列所全图1934年北平古物陈列所全图1934年
古物陈列所游览指南及半价联合游览券古物陈列所游览指南及半价联合游览券

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紫禁城自此对外开放。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幕典礼在乾清门内举行。

古物陈列所发行的半价联合游览券(1914—1948年),包括三大殿、武英殿和传心殿等区域。游览券由午门售出,共价七角五分,仅限一人,入各殿门验收。2020年5月,故宫古建部乾隆花园项目组在揭裱萃赏楼二层贴落时发现该组票券。

营造学社故宫测稿营造学社故宫测稿
营造学社故宫实测墨线图营造学社故宫实测墨线图
安装避雷针照片安装避雷针照片

1961年,故宫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保护和修缮翻开了新篇章。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档案以及实物展品,呈现了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发展过程。

现场图就先分享到这里,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感兴趣的朋友就到现场打卡吧。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进院后可免费参观。

建筑 故宫博物院
我要反馈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