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2020年03月09日 19:31 新浪网 作者 红星新闻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为什么玉米、大豆如此重要? 

  为什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农办农【2020】1号文件都提到一种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联系到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团队。这项新农艺便是出自他们之手,研发周期长达18年。它又将为我国的粮食生产结构造成怎样的改变?

  可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亩

  每亩为农户增收350-600元

  大豆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作为一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油料、饲料作物,它又与畜牧养殖、药品加工等许多产业关系紧密。

  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大豆的重要性早就不言而喻。然而现实却不乐观,“矛盾点在于,全国只有18亿亩耕地。”杨文钰告诉记者,我国每年的大豆需求量近1.1亿吨,年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年进口量9000多万吨,即超过80%的大豆需从国外进口。

  国内生产的大豆以食用为主,而用作饲料和其他产品生产则数量不足。巨大的缺口既是经济负担,更牵动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相比之下,作为高能量、高淀粉作物的玉米,全国种植面积大,自给能力相对更强。因此杨文钰团队从传统的禾豆间套作模式出发,研发出了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

  据他介绍,和净作相比,应用新农艺后的土地玉米产量与原净作产量水平相当,可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亩,间作大豆100-130公斤/亩,若年推广面积达到2亿亩,可增加大豆2000多万吨,大豆自给率将提高20个百分点。与净作玉米相比,该技术可为农户每亩实现增收节本350-600元。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

  一亩当成两亩用

  西南、西北、黄淮地区正进行推广和示范

  其实农作物间套作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1世纪的《氾胜之书》中就已有黍和桑套种的记载。玉米大豆间套作也早已有之。但是,传统的人力生产技术手段很难满足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禾本科与豆科作物间套作是世界公认的集约利用土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雍太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的玉米大豆间套作技术最高仅能产出相对于净作而言1.2亩的产量水平。

  而借助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土地当量比可达到1.8-2.2,“这样就相当于一亩地产出了两亩地的产出水平。”他说,这种农艺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粮豆产量。

  新农艺对传统技术手段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化。据杨文钰介绍,该成果创建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和低位作物株型调控理论,研发了“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核心技术和“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综合防控”的配套技术。

  据悉,当前该技术已经在四川省近600万亩耕地上进行了推广,并在西北及黄淮海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出发点为培肥土壤

  团队坚持研发18年

  从两三人的小队伍发展到上百人的大团队(含研究生),杨文钰团队的研究持续了18年之久。期间,雍太文等多位成员更是一路从研究生毕业做到成为教授。“我们从2002年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最初是为了解决四川丘陵旱地麦玉苕带来的土壤脊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问题。”杨文钰表示。

  由于豆科作物根瘤具有固氮功能,可培肥土壤,生态可持续。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提出了以能养地的豆科作物来替代耗地作物甘薯的旱地农业发展思路,通过大豆、绿豆、红豆等豆科作物的比较研究,最终提出了在丘陵旱地实施“小麦/玉米/大豆”新三熟模式的发展理念。

  2006年四川曾遇到大旱,玉米、甘薯大幅度减产,而套作大豆亩产却达到120公斤,比2005年还增加7公斤。大旱之年套作大豆丰收引起广泛重视。2007年全省套作大豆面积实现翻番。

  “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模式虽然在四川实现了大面积应用,但相对全国面积有限,如何拓宽渠道,将不同生态区域下的间作、套作问题共同考虑,实现玉米大豆协调发展,是摆在研发团队面前的又一难题。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

  将研究技术大型机械化、规模化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直到2010年,套作大豆发展思路与观念才发生转变,确立了“玉米-大豆”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群体和周年丰产的思路。

  之前的研究更多关注大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栽培技术主要是侧重套作条件下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共生期短、技术较成熟;玉米大豆套作虽没人研究,但应用区域窄。“玉米大豆间套作工序多、人工费时长且经济效益低,有意义但没有人愿意研究。”杨文钰说,通过研究自己逐步认识到不止全国,乃至全世界对于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都非常巨大,重要性极强。

  也正是如此,即使面对抱怨和质疑,杨文钰始终坚持这项技术的研发攻关,提出将原来的三熟套作模式聚焦到玉米、大豆间套作二熟模式。直至2018年,这项农艺终于全部实现机械化。

玉米大豆间作,农户增收节本,川农团队这项技术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该项技术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科技奖和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农业农村部农办农【2020】1号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在黄淮海和西南、西北地区示范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拓展大豆生产空间。”

  “最难的还是改变人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用高标准示范样板来说服主管部门和农户接受这一新技术。”杨文钰表示,现在更关心如何把这项技术真正推广和落实到更大范围。下一步,团队将针对黄淮海和东北的生产特点,深入大型机械化、规模化技术的研发和攻关。( 图据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曾那迦

  编辑 官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央一号文件 大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 01 美国要向宁德时代下手了
  • 02 乌克兰称乌军机首次袭击俄境内目标
  • 03 美媒:这才是美军对中国焦虑的“主要原因”
  • 04 高考落幕,杭州陪读妈妈的“最后一战”
  • 05 假期“打虎”!中央巡视组进驻后,他任上落马,一个月前还在出席年度会议

图片新闻

溪中龙舟竞发 溪中龙舟竞发
爱沙尼亚舞蹈庆典 爱沙尼亚舞蹈庆典
常泰长江大桥合龙 常泰长江大桥合龙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视频新闻
端午看南北赛龙舟 端午看南北赛龙舟
高考英语配音员原来是他们 高考英语配音员原来是他们
商场柜台向未成年售彩兑奖 商场柜台向未成年售彩兑奖
女子为丰臀打400支玻尿酸 女子为丰臀打400支玻尿酸

新媒体实验室

  •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