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刘光胜】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


    从清华简《筮法》看早期易学转进
    作者:刘光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历史研究》2015年第5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廿七日乙卯
               耶稣2016年6月2日
    Study on the Early Evolution of Yi-ology Based on the Shi Fa Bamboo Manuscrip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内容提要:清华简《筮法》八卦卦名、卦序与辑本《归藏》密合,具有鲜明的《归藏》特征。但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不用六十四卦系统,其占筮形式与方法又与《归藏》表现出显著差异。《左传》、《国语》某卦之“八”是指筮数八,韦昭“八为不动阴爻”说,存在明显误读。数字卦向符号卦的过渡,为先秦易学表现形式的一次重要转型。清华简《筮法》所反映的数字爻与符号爻的分工,可能是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的重要原理与依据。殷周揲蓍法乙与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筮法形式最为接近,如果寻找楚地筮法的最初源头,揲蓍法乙是颇值得注意的对象。清华简《筮法》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于:六个筮数联用,不是判定殷墟易卦为重卦的充分条件。如果没有筮法作支撑,不知时人对筮数如何分析,单据六个筮数联用,依然不能断言重卦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关 键 词:清华简 《筮法》 揲蓍法乙 符号爻 含“八”筮例
    标题注释:本文撰写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091),中国博士后基金(2013M540925)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整理研究”(12YS048)的资助。
    目前易学的考古发现成果,多是一些占筮实例,如殷墟易卦、包山简、葛陵简等。2013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4辑出版,其中《筮法》一篇分十七命、三十节,不仅有五十七个揲蓍实例,更系统介绍占筮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解读、研究早期易学演进历程,提供了难得契机(以下简称清华简《筮法》或《筮法》)。清华简《筮法》八经卦卦名、卦序,与辑本《归藏》皆同,那么《筮法》与《归藏》的关系如何?先秦秦汉,是早期易学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的重要时期。清华简《筮法》六、七爻的符号化,为我们观察早期数字卦向符号卦的演进,提供了怎样的参照?《左传》、《国语》说“《艮》之八”、“《泰》之八”,为何只有某卦之“八”,没有某卦之“七”?包山简、葛陵简作为卜筮祈祷简,其筮法的源头究竟何在?本文试图以《筮法》为线索,结合其他考古发现,对以上问题加以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筮法》、《别卦》与《归藏》的异同
    清华简《筮法》、《别卦》与《归藏》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李学勤教授敏锐地指出:一是八经卦的卦名彼此一致;二是占筮之例都为六画卦;三是八卦卦序按乾坤六子少、中、长排列。①《筮法》坤卦写作“臾”,见于《汗简》、《碧落碑》等,是《归藏》特有的写法。坎卦作“(劳)”,见于秦简《归藏》。震卦作“来”,与辑本《归藏》“厘”都是来母之部字。可以说,《筮法》八卦卦名与《归藏》密合。
    关于第二点,李先生说《筮法》全篇占筮之例都是六画卦,值得进一步讨论。《筮法》表面上看是两组六画卦,实际却由四个三画卦,分居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之位组成。《筮法》第二十四节《卦位图、人身图》、第二十五节《天干与卦》八卦所用卦画,皆为三画。清华简《别卦》虽为六十四卦系统(重卦),但观察其八经卦所用卦画,依然是三画。据朱震《汉上易集传》的说法,传本《归藏》八经卦皆为六画卦,②所以《筮法》、《别卦》与《归藏》八卦的卦画并不相同。
    清华简《筮法·仇》:“三男同女,女在上。”此卦兑在左上之位,兑为少女,所以整理者把“”释读为“”,③是很正确的。《说文·卜部》:“,易卦之上体也。《商书》曰:‘贞曰。’”④据传统说法,《归藏》为商代筮法。贞悔之说见于《尚书·洪范》,商人称上卦为“”,与《筮法》合。占筮术语的相同,说明清华简《筮法》与《归藏》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判断三易之间的区别,卦序是最重要的参照。清华简《筮法》第二十五节讲八经卦与天干相配,第二十六节讲各卦之祟,所用的卦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正与辑本《归藏·初经》同。清华简《别卦》上卦卦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卦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实质都是分为纯阳卦和纯阴卦两组,然后六子卦按少、中、长顺序排列。《归藏》六子卦按照少、中、长排列,而《周易》则按照长、中、少排列,清华简《筮法》、《别卦》卦序明显与《归藏》更为接近。可以说,清华简《筮法》、《别卦》与《归藏》有着相同的八卦卦序。
    清华简《筮法》、《别卦》与《归藏》的差异也很明显。《归藏》既有八卦卦序,又有六十四卦卦序。对于《归藏》六十四卦的卦序,异说有二:一是朱元升《三易备遗·中天〈归藏〉易》保存了《归藏》首尾四卦卦序:“始于坤、乾,终于比、剥。”⑤清华简《别卦》稍加调整,卦序可以是首坤,但第二卦却不能再是乾卦。剥卦为艮卦统领,排序第二,因此“终于比、剥”更不可能。二是李过《西溪易说·原序》所记:“《归藏》易……与《周(易)》卦名同者三之二,曰屯、蒙、讼、师、比、畜、履,次序大略亦同。”⑥据李过所言,《归藏》与《周易》卦名次序略同,但《别卦》讼卦后为同人,蒙卦后为贲卦,师卦后为明夷,其次序与《周易》绝不相同。李过对《归藏》卦序的描述,有些内容或不可信,但不管从以上哪种说法看,清华简《筮法》、《别卦》与《归藏》相同的只是八卦卦序,六十四卦卦序却存在着显著差异。
    按照传统说法,爻辞为周人的发明。在辑本《归藏》中只有卦辞、卦象,并无爻辞、爻象。《筮法》未见卦爻辞,却出现了爻象。《筮法》第二十九节专讲诸爻之象,比如说五爻之象“为天、为日、为贵人,为兵,为血”,四爻之象“为地,为圆”。⑦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引《归藏》:“乾为天,为君,为父,又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⑧传本《归藏》以乾卦为天,为血(卦),以坤卦为地,而《筮法·爻象》以五爻代表天、血,以四爻代表地,则与传本《归藏》在易象归属上存在明显矛盾。
    唐人贾公彦认为:“《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⑨《归藏》所谓“藏”,是指以坤卦为首,万物皆藏于地坤之中。《筮法》第二十四节:“奚故谓之兑?司收,是故谓之兑。奚故谓之罗?司藏,是故谓之罗。”⑩《筮法》以离(罗)卦司藏,已与《归藏易》有所差异。《说卦》第九章:“坤为腹。”第十一章又说:“(离)其于人也,为大腹。”在《说卦》中,离卦、坤卦皆可指人的腹部。从《筮法》人身八卦图看,它将坤卦、离卦同时置于人的腹部,似皆有收藏之意。(11)坤卦收藏,保存的是《归藏》的古义,而《筮法》离卦同时也兼具收藏之义,已表现出了自己的易学特征。
    《归藏》既有八卦系统,又有六十四系统。由王家台秦简看,《归藏》主要是以六十四卦卦辞占断吉凶,而《筮法》是四位八卦分析法,占筮的载体主要是靠八经卦,而与六十四别卦无关。更重要的是,《筮法》说:“凡爻,如大如小,作于上,外有吝;作于下,内有吝。”(12)《筮法》以八、五、九、四爻的出现,作为吉凶悔吝的征兆,其对祸福的预示,已由卦体转向爻体。《筮法》宣扬乾坤运转,以八卦对八方,以天干地支配八卦、六爻,其对吉凶的判定,综合分析岁时、卦祟、丁数等多种因素,同样也是《归藏》所没有的思想观念。
    总之,清华简《筮法》与《别卦》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一是形制明显不同。《筮法》简长35cm,三道编绳,每支简背后皆有编序符号,除编绳外,背后皆用丝带粘贴,而《别卦》简长只有16cm,两道编绳,简背没有编号。二是《筮法》只用八卦分析系统,就能独立完成占筮任务,根本不用《别卦》的六十四卦系统。但两者都有《归藏》特有的卦名,如《筮法》坤卦作“臾”,坎卦作“(劳)”,《别卦》剥卦作“偻”,豫卦作“介”等,明显拉近了它们与《归藏》之间的距离。贞悔之说见于《尚书·洪范》,《筮法》称上卦为“”,与商人占筮用语合,且清华简《筮法》、《别卦》与《归藏》八卦卦序密合,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具有明显《归藏》特征的易学系统。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归藏》的占筮形式、方法,又与清华简《筮法》有显著不同:辑本《归藏》、秦简《归藏》皆有卦辞,六十四卦都有卦名,而清华简《筮法》没有卦辞,只有八经卦之名,没有六十四卦之名;《归藏》阴阳爻之数为八、七,而《筮法》为六、七;《归藏》既有八卦系统,又有六十四卦系统,它依据卦辞、卦象占断,而《筮法》只有八卦系统,没有六十四卦系统,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吉凶的征兆由卦体转向爻体,八、五、九、四的爻象成为占断的重要依据。鉴于以上差异,笔者怀疑两者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易学系统。
    二、符号爻与数字爻的功能分工
    殷墟数字卦,常见的符号是“一”、“五”、“六”、“七”、“八”、“九”,使用频率高的是“六”、“七”、“八”,然后是“一”、“五”、“九”。西周数字卦使用频率高的是“一”、“六”、“八”,然后是“七”、“五”、“九”。和殷周之际广泛流行数字卦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则是符号卦大量涌现:《左传》、《国语》皆是符号卦;上博简《周易》阳爻用“—”,阴爻用“”;马王堆帛书《周易》阳爻用“—”,阴爻用“”;王家台秦简《归藏》阳爻皆用“—”,阴爻用“”。(13)可以说,数字卦向符号卦的过渡,是先秦易学表现形式的一次重要转型。虽有学者发现战国秦汉时期易卦筮数有不断减少的趋势,(14)但筮数如何变为卦画,数字卦如何变为符号卦,依然是学界尚未解开的谜。台湾地区学者李宗焜曾有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什么方式让数字向一、六、八集中的?集中的根据或标准究竟是什么?(15)
    清华简《筮法》为解开数字卦向符号卦过渡之谜,提供了难得契机。《筮法》中出现的卦画有“”、“”、“”、“”、“”、“”六种,简文以十二地支配卦画,“地支与爻”的关系如下表:
    
    从“四”、“五”、“六”、“—”、“八”、“九”的顺序看,《筮法》“”、“—”代表的筮数实际就是六、七。(16)清华简《筮法》684爻,“六”、“七”出现六百多次,出现频率明显比“四”、“五”、“八”、“九”高。《筮法·爻象》一节只论述“四”、“五”、“八”、“九”的爻象,而不说“六”、“七”的爻象,说明“六”、“七”与“四”、“五”、“八”、“九”性质不同,已经上升为一般的阳爻和阴爻。(17)在《筮法》人身八卦图中,一个惊人的发现是出现了全部由“”、“—”两个数字构成的卦画。(18)乾坤八卦卦画清一色地用“”、“—”表示,不再用“四”、“五”、“八”、“九”诸爻。“”、“—”已由六、七两个筮数,转变为八、五、九、四等全部筮数阴阳属性的代表,这标志着“六”、“七”爻的符号化已经实现。
    “六”、“七”上升为一般的阴、阳爻之后,对于“八”、“五”、“九”、“四”的作用,《筮法》说得很清楚。《筮法·爻象》:“凡爻……作于上,外有吝;作于下,内有吝;上下皆作,邦有兵命、燹怪。”(19)这里的爻,仅指“八”、“五”、“九”、“四”。“八”、“五”、“九”、“四”在上卦或下卦出现,内、外就有悔吝之忧。上下皆作,国家就可能面临外敌入侵。《筮法·祟》一节更是详列“八”、“五”、“九”、“四”在八卦各卦出现,会发生溺死、为奴而死、为妾而死等各种灾祸。这表明《筮法》对诸爻功能已有所分工:“六”、“七”成为阴爻、阳爻的符号标志,而对吉凶的判定,更多地转向那些出现概率较低的爻——“八”、“五”、“九”、“四”。《筮法》“八”、“五”、“九”、“四”有爻象,而“六”、“七”没有爻象,说明在占筮过程中,低概率的爻已成为预测吉凶的主要手段,其预测功能得到显著强化、凸显。
    《周易》“大衍筮法”揲蓍之后,得到的筮数是六、九、七、八。据董光璧推算,六、九、七、八出现的概率依次是1/16,3/16,5/16,7/16。(20)七、八出现的概率高,为少阳、少阴,其爻不变。六、九出现的概率低,为老阴、老阳,其爻易变。《周易》七、八符号化,(21)而九、六则成为预测吉凶的主要征兆。我们猜测,七、八爻与九、六爻的功能分工,或许在《周易》中也同样存在。
    清华简《筮法》六、七上升为阴、阳爻符号的,我们称之为符号爻。而四、五、八、九依然是数字的,我们称之为数字爻。现在看来,出现概率高的筮数符号化,上升为阴爻、阳爻,占筮功能降低。而概率低的筮数出现次数少,地位特殊,反而成为吉凶预测的主要风向标。数字卦转变为符号卦的过程,可以清楚描述如下:一是早期数字卦广泛流行。当时数字卦筮数为三个、六个,甚至为四个,组合形式并不固定,常见于甲骨、金文筮例之中。二是爻的符号化。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筮数(一奇一偶)符号化,(22)上升为一般的阳爻、阴爻,而出现频率低的爻更多承担占筮功能,不同爻之间出现了功能分工。清华简《筮法》展现的便是数字爻与符号爻并存的图景。(23)三是卦的符号化。出现频率低的筮数按阴阳属性,各自归并至阴爻、阳爻之中,这样数字卦就转变为纯粹的符号卦。四是数字卦的消亡。为何《左传》、《国语》中的春秋筮例为符号卦,包山简、葛陵简中的战国筮例却依然是数字卦?符号卦产生之后,数字卦并未立刻消亡,二者并存过一段时期。至秦汉之际,如帛书《易传》、秦简《归藏》、阜阳汉简《周易》等皆为纯粹的符号卦,数字卦逐渐消失,并入符号卦之中。
    从出土材料看,商周之际流行的数字卦逐渐被符号卦取代,顺应了“易道尚简”的趋势。张政烺先生说筮数“二、三、四、五、七已被取消,集中到一、六两项下”,(24)但筮数为何要集中到一(七)、六那里,而不集中到其他筮数那里,是学界尚未解决的易学难题。符号卦的形成始于爻的符号化,以出现频率高的两个筮数上升为阴爻、阳爻为重要标志,清华简《筮法》所展现的这种符号爻与数字爻之间的功能分工,很可能是筮数八、五、九、四向六、七集中的原理与依据。
    三、《筮法》与《左传》、《国语》含“八”筮例
    对于《左传》、《国语》中含“八”筮例的阐释,从杜预至孔颖达,从韦昭至高亨,虽经无数学者精心研究,但至今尚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答案。(25)究其根源,就是《左传》、《国语》记录筮例时,偏重义理阐发,只简单录入占筮结果,而忽略揲蓍的具体过程。清华简《筮法》以筮例为证,详细叙述占筮的原则与方法,为准确解释《左传》、《国语》含“八”筮例内涵,提供了新线索。
    最早注意到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含“八”筮例关系的是程浩,他说在《筮法》卦例中,九、八、五、四等“恶爻”出现,会使卦象由吉转凶。观《左传》、《国语》诸例,遇八之后卦象大多是不利的。《左传》穆姜筮卦之例,很有可能最初就是用《筮法》一系的古易占筮得来。在其“四位”的某一位《艮》卦中包含恶爻“八”,就出现杜预所说的“史疑古易遇八为不利,故更以《周易》占”的情况。(26)
    《左传》、《国语》含“八”筮例共三例,晋国有其二。清华简虽属楚文字系统,但带有明显的晋系文字特征(字例见表2),《筮法》“夕”作“”,见于《古玺汇编》1723;“返”作“”,见于中山圆壶。(27)这些例证为《筮法》与《左传》、《国语》含“八”筮例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文字学方面的证据支撑。
    
    《左传》、《国语》所记筮例,一向被视为研究《周易》的范例,唯含“八”筮例有所不同。《左传》襄公九年史官占断卦变之后,穆姜说“是于《周易》曰”;《国语·晋语四》重耳揲蓍后,司空季子换用《周易》解卦,这些都说明《左传》、《国语》含“八”筮例所用揲蓍之法,一定不属于《周易》系统。《筮法·死生》说:“三吉同凶,恶爻处之,今焉死。三凶同吉,恶爻处之,今焉死。”(28)《筮法》中的恶爻,指的是八、九、五、四。《筮法》说“天之道,男胜女,众胜寡”,三卦为吉祥,一卦为凶,揆诸天道,吉卦占优。但三吉卦不如一恶爻,一旦有恶爻出现,则卦兆由生转死。《左传》、《国语》所选筮例,皆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恶爻八在《艮》六二位置出现,据《筮法·四位表》当宫廷之位(见表3),而宫廷有吝,恰是穆姜薨于东宫的征兆,因此程浩定《左传》、《国语》含“八”筮例,为《筮法》一系古易揲蓍的结果,是非常有见地的。
    
    必须指出的是,程浩只注意到《左传》、《国语》含“八”筮例与清华简《筮法》相同的一面,但对于二者的差异并未细致梳理。一是《筮法》“八”为恶爻,但为何《国语》“遇《泰》之八”却是吉兆?《国语·晋语四》:“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春秋时期,史官占筮碰到悭吝之象,为避讳会换用其他筮法解卦。《国语》重耳遇“《屯》、《豫》皆八”,司空季子改用《周易》解释;《左传》穆姜遇“《艮》之八”,史官换用《周易》变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往大来”,为《周易·泰》卦辞,便是史官遇恶爻“八”之后,换用《周易》解卦的例证。虽然按照《筮法》,“《泰》之八”为恶兆,但董因等巧妙地换用《周易》卦辞解卦,所以为吉。
    二是《筮法》为八卦系统,没有六十四卦名及卦爻辞,但为何《左传》、《国语》占筮却出现《屯》、《豫》等别卦之名?《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筮法》不用六十四卦系统,没有别卦之名。根据《筮法》,《随》卦是无法称呼的。史官此处将《筮法》一系古易转换为《周易》,所以《随》卦的出现,实际是借用的《周易》卦名。
    上文讲过,清华简《筮法》可以脱离《别卦》,独立进行占筮,但它们为何在一起出现?整理者认为《别卦》是经卦衍生谱,对于《周易》卦象、卦名及经卦的衍生研究都有一定参考价值。(29)八经卦为三画卦,六十四卦为重卦、六画卦,二者卦画的数量不同。但清华简《别卦》独特之处是卦象为经卦,与《筮法》同属八卦系统,但其卦名为别卦,属六十四卦系统。质言之,《别卦》是八卦系统与六十四卦系统的合体。《筮法》没有别卦,别卦之名见于《别卦》。《筮法》占筮只用八卦系统,《别卦》既有八卦系统,又有四十卦系统。《别卦》既无经文,又无传文,只是一个卦序,不能占筮,又无实际内容。战国之际,三易皆是六十四卦系统,我们怀疑清华简《别卦》与《筮法》同地出土,可能是因为它是《筮法》八卦系统,与其他易学六十四卦系统转换时的辅助材料。
    三是《筮法》两卦为一组,一个六画卦不能占筮。但穆姜得《艮》卦,董因得《泰》卦,为何他们占筮仅得一卦?《左传》史官据《周易》卦变,由《艮》卦之《随》卦,说明当时只筮得一卦。如果有两卦,为何只言《艮》卦的卦变,不言后一卦的卦变?《左传》、《国语》解卦只用卦象,从不用爻象,为何《筮法》中却有爻象?这就说明《左传》、《国语》含“八”筮例所用揲蓍法,与清华简《筮法》显然存在差异。对此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以周原扶风卜骨为例,卜骨正面有一组筮数(单卦一组):
    一六一六六八。
    背面有六组筮数(两卦一组):
    六九八一八六;
    九一一一六五。
    一八六八五五;
    六八一一一一。
    六八一一一八;
    八八六六六六。(30)
    沣西张家坡卜骨一组是:
    一一六一一一;
    另一组是:
    六六八一一六;
    六一六六六一。(31)
    李学勤先生研究数字卦,有个非常重要的发现:殷周数字卦揲蓍法,可以分为甲、乙两种。(32)扶风卜骨、沣西张家坡卜骨为西周时期,皆属于李先生所说的揲蓍法乙,可见当时揲蓍法乙有两种占筮形式:一是单卦一组占筮,二是两卦一组占筮。《左传》、《国语》含“八”筮例一种是穆姜得单卦,与扶风卜骨正面单卦占筮同;一种是重耳得《屯》、《豫》两卦,与扶风卜骨背面两卦对占同。因此,《左传》、《国语》含“八”筮例所用筮法,正是西周时期扶风卜骨、沣西张家坡卜骨所用的筮法。程浩说的“《筮法》一系古易”,很可能是殷周揲蓍法乙。清华简《筮法》必须以两卦一组为占筮,因此《左传》、《国语》含“八”筮例,真正和清华简《筮法》相同的是重耳得《屯》、《豫》两卦,而穆姜、董因得单卦,与《筮法》只是近似。
    《左传》、《国语》含“八”筮例之所以成为千古不解之谜,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上六爻也不变,为何不说“之八”?二是为何只说阴之八,不说阳之七?《国语·晋语四》说:“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韦昭注曰:“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屯》。坤下震上,《豫》。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谓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故曰皆八,谓爻无为也。”(33)《屯》卦变为《豫》卦时,六二、六三两阴爻不动,仍为“八”,因此韦昭称之为“皆八”,并把史官所说的“爻无为”,解释为“阴爻不动”。韦昭之说影响深远,刘禹锡、钱大昕、尚秉和等学者皆采其说。
    但刘大钧对此反驳说,《屯》上六爻亦为筮数八而未变,何以独指六二、六三两爻,而不及上六爻?(34)八,过去学者或训为“半”,(35)或训为“别”、“背”等。(36)现在由清华简《筮法》看,“八”即指筮数八,音近通假之说并不可信。“之八”是说卦中某筮数为八,“皆”的意思是“都”,“皆八”是说《屯》内卦、《豫》外卦皆为筮数八。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八八六八一八”,是目前所知出土材料中占得“八”最多的一卦,有四个“八”,即是内卦、外卦皆有“八”的例证。过去的研究,如程迥《周易古占法》、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高亨《周易古经通说》等,皆把“贞《屯》、悔《豫》”视为本卦与之卦。今以清华简《筮法》为参照,可知它可能是由两个重卦构成的一组卦,并非本卦与之卦的关系。
    《左传》襄公九年“《艮》之八”,杜预注:“《周礼》大卜掌三《易》,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37)《归藏》以不变为占,占七、八之爻;《周易》以变为占,占九、六之爻。此处占筮遇“《艮》之八”,所以杜预怀疑是《归藏》易。但杜预之说不能解释的是,既然《归藏》以七、八为占,为何《左传》、《国语》中只言“遇八”,却不提及“遇七”的筮例?(38)吴曾祺说:“此当以《连山》、《归藏》占之,故有‘皆八’之语。观下‘是在《周易》云云’,其义自见。”(39)其下《周易》云云,只能说明此处所用筮法并非《周易》。但不是《周易》,并不意味着一定就是《归藏》。
    清华简《筮法》卦画由四、五、六、七、八、九组成,六、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且有符号化的趋势,真正能预测吉凶的是八、五、九、四。《筮法·祟》:“坤祟:门、行。纯乃母。八乃奴以死。”(40)《坤》卦虽有六爻,但只有八爻出现,男子才会为奴而死。《归藏》七爻、八爻共同担负占筮职责,言八爻必言七爻。而清华简《筮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七爻符号化,占筮功能削弱,只要八爻单独出现,便能兆示吉凶,此正能解释《左传》、《国语》只言八爻、不言七爻的疑难。
    对于筮史所说“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的含义,刘大钧解释为,《屯》内卦震为车,外卦坎为险陷,有震车遇坎险之象,不是有作为的卦爻。(41)廖名春说《屯》为“难生”之义,豫有“犹豫”之义。(42)清华简《筮法·爻象》:“凡爻……作于上,外有吝;作于下,内有吝;上下皆作,邦有兵命、燹怪。”八作为恶爻,出现在上卦,则国外有吝;出现在下卦,则国内有吝;上下卦皆出现,则整个国家将有外敌入侵等祸灾。我们据此推测,重耳贞问“是否得国”,占筮的结果是上下卦皆有八,即上下皆有吝,国家有灾,所以巫史占断为“不吉”。重耳问能否主政晋国,占筮的结果是左下、右上皆八。据《筮法·四位表》左下之位为宫廷之位,右上为门之位(见表3)。重耳之筮,八在《屯》居宫廷之位,在《豫》居门之位。内不得于宫廷之位,外不得于门之位,不得其门而入,正合史官所说的“闭而不通”。葛陵简乙二·2:“一六六六六一;六八六一六六。”(43)学者已注意到此筮例中两个“六”之间的“八”,写得比一般数字大,说明其为吉凶的重要征兆。八为恶爻,它出现之后,宫廷之位与门之位闭塞不通,其他爻虽有吉兆,亦不能有所作为,因此史官说“爻无为也”。
    四、《筮法》与殷周揲蓍法乙
    与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相比,《筮法》属于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其特点是历史悠久,稳定性强,在民间影响久远。《筮法》揲蓍之法与包山简、葛陵简相同,(44)可见其在楚地流传极广。《筮法》是楚人所创,还是另有来源?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对《筮法》源头的追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楚辞·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王逸《章句》云:“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45)清华简《楚居》说:“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宾于天,巫(咸)该其胁以楚。”(46)妣难产,巫咸以荆条包扎其肋骨。巫咸为商朝太戊时期大臣,与妣所处时代相去甚远,古代职业世袭,因此《楚居》中的巫咸,我们怀疑是巫咸的后裔或族众。巫咸作为商代名臣,而屡见于楚文献,似可证明楚文化与殷商文化之间,有着深厚渊源。(47)巫咸精通占筮之术,其后人远涉楚地,特别是《商书》的占筮用语“贞曰”,亦见于《筮法》,这使我们猜测,清华简《筮法》与殷周早期数字卦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殷商甲骨易卦有两种类型,一是奇数卦组合,主要为一组或为三组。如刘家桥村北卜骨:一一六六一五;九七七;六八八八六六。(48)二是偶数卦组合,常见于殷商陶片或铜戈,以两卦一组为多。最典型的是殷墟苗圃北地80号墓出土一件筮数砺石,正面易卦有三组:
    七六六六六七;
    七六八七六七;
    六六五七六八。
    侧面有一组:
    六六七六六八。
    背面有两组:
    八一一一六六;
    八一一一一六。(49)
    《尚书·洪范》:“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同一件事三个人分别占筮,听从占筮结果相同或相近的二人之言。殷墟易卦中的三卦一组,可以理解为“乃卜三龟”,即三人分别占筮。但一组两卦是不是一事占两次?如果两人占卜结果互相矛盾,以谁的占筮结果为准?张朋说,这是两次占筮相同或相近,所以不再进行第三次占筮。(50)但以西周淳化陶罐两卦一组为例:八一一八一六;六八五六一八。(51)一爻相同,不同的多达五爻,怎么能说是两次占筮结果相近呢?出土资料中,甚至出现四卜乃至六卜的情况。如长安西仁村陶拍:
    八八六八一八;
    八一六六六六。
    一一六一一一;
    一一一六一一。(52)
    周原扶风卜骨背面有六组筮数:
    六九八一八六;
    九一一一六五。
    一八六八五五;
    六八一一一一。
    六八一一一八;
    八八六六六六。(53)
    《礼记·曲礼》说:“卜筮不过三。”对一件事的占卜,最多不能超过三次,超过则是亵渎神灵。而清华简《筮法》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六画卦同时对占的例证,因此西仁村陶拍、扶风卜骨明显不是一件事连续卜四次,乃至六次,很可能是一次占筮得两卦,是两卦一组的对占,才符合“卜筮不过三”的古礼。
    李学勤先生指出,殷周揲蓍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殷墟甲骨、陶器、岐山卜甲和金文筮数所代表的揲蓍法甲,另一种是淳化陶罐、扶风和沣西卜骨筮数所代表的揲蓍法乙。(54)清华简《筮法》是否源于甲种呢?揲蓍法甲有时会有卦名或卦辞,如殷墟四盘磨卜骨:“七五七六六六,曰:囟(斯)□。七八七六七六,曰:囟(斯)□。”(55)而清华简《筮法》占筮不使用卦名、卦爻辞。揲蓍法甲筮数“一”与“七”并存,以安阳殷墟卜甲为例:“六七一六七九。”(56)清华简《筮法》“一”代表“七”,因此一卦筮数之中,“一”与“七”不可能同时共存。鉴于以上两点显著差异,清华简《筮法》出自揲蓍法甲的可能性并不大。
    考察清华简《筮法》与殷周易卦的关系,关键一点是将揲蓍法甲与揲蓍法乙分开。关于扶风卜骨,李学勤先生曾说“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没有七”,(57)李先生的解释是揲蓍法乙中七极难或不能产生之故。(58)但五、六、八、九都能依次揲蓍出来,为何中间唯独缺少七?从先秦唯一尚存的筮法——大衍筮法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清华简《筮法》“七”写作“一”,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清华简《筮法》只有一,没有七。殷周揲蓍法甲一、七并存,则七不可能写作一。而殷周揲蓍法乙只有一,没有七,才是七被一代替的前提。二是《筮法》“一”(七)概率特别高。“一”在殷墟砾石概率是58%,在扶风卜骨是33%,在沣西张家坡卜骨是58%,在西仁村陶拍是50%,在淳化陶罐是62%。(59)不必再多举例,按照清华简《筮法》“一”(七)出现频率高的情况推测,殷周揲蓍法乙的“一”,可能就是“七”。清华简《筮法》“七”写作“一”的发现,正好能解决殷周揲蓍法乙没有七的疑难。殷周揲蓍法乙不是不能产生“七”,而把“七”写作“一”,或许才是它独有的特征。
    殷周揲蓍法乙与楚地筮法的相同之处,(60)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筮数分布基本相同。清华简《筮法》所用筮数为四、五、六、一(七)、八、九,唯独四不见于揲蓍法乙。但从《筮法》看,筮数四出现的概率极低,仅为1%,四不见于揲蓍法乙,是由于它出现概率低的缘故。葛陵简、包山简、天星观简同样不见筮数四,四少见甚至是不见,反而是揲蓍法乙与楚地筮法相同的明证。
    二是筮数出现频率的规律。揲蓍法乙六、七出现的概率最高,概率之和一般在60%以上,如沣西张家坡卜骨竟高达96%,而其他筮数概率明显偏低。《筮法》亦是如此,六、七概率之和高达92%。清华简《筮法·爻象》说:“八为风,为水,为言……五象为天,为日,为贵人,为兵……九象为大兽,为木,为备戒……四之象为地,为圆,为鼓。”(61)除六、七外,《筮法》其他筮数按照八、五、九、四顺序排列。为何八、五、九、四的顺序排列,目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筮数出现的概率由高到低。但《筮法》筮数出现的概率,八是1.5%,五是2%,九是3%,四是1%。九的概率高于八和五,五高于八,似乎不支持这种说法。二是时间先后。《筮法·得》:“春见八,乃亦得。夏见五,乃亦得。秋见九,乃亦得。冬见四,乃亦得。”(62)八、五、九、四与春夏秋冬对应,似乎是时间的顺序。对此,我们该如何取舍?
    《筮法》是介绍占筮原则与方法的“说明书”,为更加详细地介绍占筮的原理,可能对无关或重复筮例进行了剔除、淘汰。葛陵简、包山简、天星观简与清华简《筮法》揲蓍之法相同,是筮占的真实例证,未经筮人的筛选,更能反映当时筮占的原貌。葛陵简筮数概率,八是4%,五是3%,九是1%,四是0%。(63)包山简筮数概率,八是9%,五是1%,九是0%,四是0%。天星观简筮数概率,八是6%,五是1%,九是1%,四是0%。从葛陵简、包山简等看,八、五、九、四按照概率由高到低排列,依然是楚地筮法筮数排列的一般规律。(64)
    殷墟砾石(背面)、沣西张家坡卜骨及西仁村陶筮数只有八,没有五、九、四,无法考察。扶风卜骨筮数概率,八是24%,五是7%,九是5%,四是0%。淳化陶罐筮数概率,八是15%,五是5%,九是3%,四是0%。从扶风卜骨和淳化陶罐看,殷周揲蓍法乙八、五、九、四按照概率由高到低排列,依然成立。从一般情况看,殷周揲蓍法乙筮数概率七高于六,战国楚简筮数六高于七(包山简七高于六)。除了六、七之外,八、五、九、四按照概率由高到低排列,是殷周揲蓍法乙与楚地筮法的共同特点。
    三是都存在两卦并占的占筮形式。清华简《筮法》占筮全部是两卦一组,格式如下:
    
    
    这种两组卦并占的形式,亦见于揲蓍法乙,如长安西仁村陶拍、周原扶风卜骨等。四是筮数没有“一”与“七”共存的现象,一”的出现概率特别高,如殷墟砾石背面易卦为58%,包山简为47%。五是殷周揲蓍法乙与《筮法》都不使用卦爻辞,吉凶预测主要借助筮数及其位置对应关系。
    以上五点,占筮都不使用卦爻辞,占筮形式都存在两卦并占的例证,筮数分布相同,一、七不共存,八、五、九、四的概率顺序基本一致,(65)特别是包山简筮数七、六、八、五的排列顺序,与揲蓍法乙完全相同,明显拉近了清华简《筮法》与殷周揲蓍法乙之间的距离。
    《连山》、《归藏》、《周易》皆是六十四卦系统,而清华简《筮法》只有八卦系统,没有六十四卦系统,它独立于三易之外。殷周揲蓍法甲一、七并存,与《筮法》筮数组合明显不同。《左》、《国》易卦多本卦、之卦之变,大都不见于《筮法》。(66)因此,揲蓍法乙是目前所知与楚地筮法形式最为接近的早期数字卦。清华简《筮法》涵盖十七命,内容丰富,布局严谨,自成一系,其形成可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如果寻找楚地筮法的最初源头,揲蓍法乙是颇为值得注意的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揲蓍法乙与楚地筮法存在不少差别:一是揲蓍法乙有两种形式,一组一卦与一组两卦,而楚地筮法只有一组两卦。二是揲蓍法乙筮数概率七高于六,而楚地筮法一般则是六高于七。三是筮数概率取值范围差异。揲蓍法乙筮数五的取值范围是5%—7%,而楚地筮法只有1%—3%。揲蓍法乙筮数六的取值范围是15%—38%,而楚地筮法高达43%—56%。(67)鉴于以上差异,说楚地筮法源于揲蓍法乙,目前似乎尚不能完全论定。
    
    推断殷墟卜骨上的奇异数字是易卦,是张政烺卓越的学术贡献,他对数字卦的破解,是按照“偶数为阴,奇数为阳”的原则,把数字卦转换成《周易》卦画。(68)受其影响,学界却走入把数字卦等同《周易》的误区。淳化陶罐的一组筮数是:“八一一八一六;六八五六一八。”前者相当于《周易》的困卦,后者相当于《周易》的解卦。李学勤认为是一爻不动,恰好是五爻阴阳互变。(69)长安西仁村陶拍采集:2的筮数组合依次是:
    八八六八一八;
    八一六六六六。
    一一六一一一;
    一一一六一一。
    采集:1的筮数组合是:
    六一六一六一;
    一六一六一六。
    李学勤先生说按照奇阳阴偶的原则,采集:2分别对应《周易》的《师》、《比》、《小畜》、《履》四卦,采集:1对应的《既济》、《未济》两卦,与《周易》卦序高度吻合。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可知当时《周易》卦序基本同于今传本卦序,《周易》在那时已经存在。(70)梁韦弦认为,陶拍上的数字卦已能体现出六十四卦之间“非覆即变”的关系。(71)其他学者,如史善刚、董延寿等,也都以此立说。(72)
    淳化陶罐、西仁村陶拍是殷周揲蓍法乙的典型筮例,而揲蓍法乙与《周易》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筮数不同。揲蓍法乙有五、六、一(七)、八、九,至少5个筮数,而《周易》只有六、七、八、九4个筮数。《周易》筮数九不可或缺,而淳化陶罐、西仁村陶拍只用六、一(七)、八,无九亦能成卦。二是概率不同。揲蓍法乙筮数概率自高到低依次是一(七)、六、八、五、九,而《周易》是八、七、九、六。(73)三是筮数概率取值范围不同。揲蓍法乙筮数八概率最高为24%,而《周易》高达44%。筮数九的概率,《周易》高达19%,而揲蓍法乙最高只有5%。四是《周易》有卦名、卦爻辞,而揲蓍法乙不见卦名及卦爻辞。五是爻变不同。《周易》卦变是九、六变,六变七,九变八,但七、八不变。即“老变少不变”。淳化陶罐是八变六,一(七)变八,西仁村陶拍是八变一(七),八变六,一(七)变六。不仅七、八变,六与八皆是偶数,均为阴爻,竟然互变。试问这种卦变,在《周易》系统内如何解释?上述研究者以西仁村陶拍、淳化陶罐两卦一组筮例,讨论两组筮数之间的卦变关系,推论今本《周易》卦序问题,把非《周易》系统当作《周易》系统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恐难以令人信服。
    先秦时期,占筮是每个易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殷周揲蓍法乙中两两并列的数字卦,如殷墟苗圃北地筮数砺石(只限背面)、西周扶风卜骨及沣西张家坡卜骨等没有卦名,不能像《周易》那样依据卦辞、爻辞进行占筮,它们只有一组或两组数字,试问是如何预测吉凶的呢?从揲蓍法乙与清华简《筮法》多重相似性来看,揲蓍法乙占筮也有可能是根据小概率的筮数,依据不同筮数之间的位置关系,来预测吉凶悔吝的。
    《周易》古经的形成,与文王紧密相关。《易传·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74)《易传·系辞》、《史记·周本纪》明确肯定文王演《周易》的贡献,是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但近几十年来,殷周易卦的发现,导致学界对文王重卦说的直接否定。张亚初、刘雨指出,在文王之前或同时,从商都王城到边远地区都广泛流行着重卦符号,因此说“重卦”是文王发明的,是不太可能的。(75)姜广辉、林忠军、邢文等学者,皆从此说。
    既然殷周揲蓍法乙不属于《周易》系统,而和楚地筮法有诸多相似,那么它也有可能像《筮法》一样,从属于四位八卦分析系统。揲蓍法乙中六个筮数联用的易卦,就不一定是别卦,而有可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单卦。(76)清华简《筮法》重要的学术意义,就是告诉我们:六个筮数联用,不是断定殷墟易卦为重卦的充分条件。殷墟出土的六个筮数联用的易卦,有可能是重卦,也有可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单卦,如殷墟筮数砾石背面:八一一一六六,就有可能是两个单卦。在两种可能性并存的情况下,如果不知其筮法,不知筮者对六个筮数如何规定、分析,我们依然无法断言重卦在当时已经产生。殷周之际,筮法流变复杂,我们能确定的内容却极其有限。学者看到六个筮数在文王之前已经联用,便断言文王不曾推演六十四卦,现在看来,六个筮数联用,与六十四卦系统形成并不能画等号,“重卦的筮法首先出现于商,后来才推广到周”,也未必是铁板钉钉的结论。
    综上所述,清华简《筮法》八卦卦名、卦序与《归藏》密合,具有鲜明的《归藏》特征。但它占筮只依据八经卦,不用六十四卦系统,其占筮方法与原则,又与《归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筮法》六、七符号化,筮数八可独立兆示吉凶,使《左传》、《国语》不言阳之七、只言阴之八的学术公案,获得了合理的解释。《左传》、《国语》某卦之“八”,即是筮数八。韦昭“八为不动阴爻”说法,存在明显的误读。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是先秦易学表现形式的重大调整。清华简《筮法》为我们提供了数字卦向符号卦过渡的生动样板,它所反映的数字爻与符号爻的分工,很可能是先秦时期数字卦向符号卦转型的重要原理与依据。
    殷周揲蓍法乙与楚地筮法都不使用卦爻辞,占筮形式都存在两卦并占的例证,筮数分布相同,一、七不共存,特别是包山简七、六、八、五的筮数概率排列顺序,与揲蓍法乙完全相同,因此揲蓍法乙是目前所知与楚地筮法形式最为接近的早期数字卦。如果寻找楚地筮法的最初源头,揲蓍法乙是颇为值得关注的对象。殷墟易卦有六个筮数联用的情形,学者据此认为重卦在文王之前已经产生,文王不曾重六爻。而清华简《筮法》告诉我们,仅靠一组六个筮数相联,如果不知其筮法,并不能断定其必然是重卦。殷墟卜骨上六个筮数相联的易卦,有可能是重卦,也有可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单卦。六个筮数联用,与六十四卦系统形成不能画等号。如果不知其筮法,单据六个筮数在商代晚期联用的情形,断言重卦在当时已经出现,似乎依然难以成为定谳。
    承蒙两位匿名审稿专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①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②孔颖达说:“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孔颖达斥《归藏》为伪书,此后马端临、吴莱、皮锡瑞等皆持此说。1993年,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发掘清理出一批墓葬群,出土大批秦代“易占”文献,有数条内容,如“昔者羿善射,毕十日,果毕之”等,与今传《归藏》直接对应或相似,证明传本《归藏》确非伪书。《归藏》亡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佚本,本文所论即据此书。(参见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2页;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1—43页;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6—39页)
    ③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89页。
    ④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9页。
    ⑤朱元升:《三易备遗》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0册,第811页。
    ⑥李过:《西溪易说·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7册,第625页。
    ⑦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0页。
    ⑧朱震:《易丛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册,第362页;罗泌撰:《路史》卷32,罗苹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458页。
    ⑨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03页。
    ⑩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12页。
    (11)廖名春以帛书《系辞》为据,认为清华简《筮法》“离”作“罗”,当训为“藏”。(参见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年第8期)
    (1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0页。
    (13)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第35页。
    (14)参见韩自强:《〈周易〉卦画演变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1期;季旭升:《古文字中的易卦材料》,刘大钧主编:《百年易学菁华集成·易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
    (15)李宗煜;《数字卦与阴阳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第287页。
    (16)参见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年第8期;马楠:《清华简〈筮法〉二题》,《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另韩自强论及天星观楚简时,亦有“一”为“七”的说法。(参见韩自强:《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17)廖名春已指出这点,参见氏著:《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文物》2013年第8期。
    (18)人身八卦图图版参见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4—5页。
    (19)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0页。
    (20)董光璧编著:《易学科学史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21)我们认为,上博简《周易》阳爻“”是筮数七,阴爻“”为筮数八。濮茅左以为上博简《周易》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字形与战国文字“九”明显不合,恐非。(参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34页)
    (22)不同揲蓍法,概率高的筮数不同。
    (23)我们只是借清华简《筮法》揭示筮数转换为卦画的原理,并不是说卦画的出现晚至战国、秦汉之际。
    (24)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25)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刘大钧:《周易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127—133页。
    (26)程浩:《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
    (27)参见李守奎:《清华简〈筮法〉文字与文本特点略说》,《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8)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79页。
    (29)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8页。
    (30)罗西章、王均显:《周原扶风地区出土西周甲骨的初步认识》,《文物》1987年第2期。
    (31)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
    (32)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31页。
    (33)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40页。
    (34)刘大钧:《周易概论》,第125页。
    (35)俞志慧:《〈国语·晋语四〉“贞屯悔豫皆八”为宜变之爻与不变之爻皆半说》,《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
    (36)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方铭主编:《〈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年,第6—13页。
    (37)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3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942页。
    (38)参见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56页;尚秉和:《周易古筮考通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93—294页。
    (39)参见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第340页。
    (40)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15页。
    (41)刘大钧:《周易概论》,第122页。
    (42)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方铭主编:《〈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第6—13页。
    (4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图版一三○,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44)参见马楠:《清华简〈筮法〉二题》,《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45)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3—444页。
    (46)咸字释读,参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楚居〉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353,2011年1月5日。
    (47)清华简《楚居》说季连娶盘庚之子妣隹,血统渊源的存在,亦证明楚、商关系非同一般。
    (48)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2期。
    (50)张朋:《数字卦与占筮——考古发现中的筮法及相关问题》,《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
    (51)姚生民:《淳化县发现西周易卦符号文字陶罐》,《文博》1990年第3期。
    (52)曹玮:《陶拍上的数字卦研究》,《文物》2002年第11期。
    (53)罗西章、王均显:《周原扶风地区出土西周甲骨的初步认识》,《文物》1987年第2期。
    (54)李学勤:《周易溯源》,第231页。
    (55)此处文字释读,采李学勤之说。参见李学勤:《周易溯源》,第205页。
    (56)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
    (57)李学勤:《周易溯源》,第228页。
    (58)李学勤:《周易溯源》,第231页。
    (59)以下数据皆见表4,不再一一注明。
    (60)由于清华简《筮法》与葛陵简、包山简、天星观简揲蓍之法相同,所以笔者把它们统称为楚地筮法。
    (6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120页。
    (6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第84页。
    (63)某筮数未出现,按照0%计算。下同。
    (64)之所以说是一般规律,并不排除个别例外存在。另八、五、九、四如果既是时间顺序,同时也是概率顺序,似乎也并不矛盾。
    (65)殷周揲蓍法乙筮数概率顺序,自高到低依次是七、六、八、五、九、四。楚地筮法则有六、七、八、五、九、四与七、六、八、五、九、四两种,后者与揲蓍法乙顺序同。
    (66)《左传》、《国语》含“八”筮例除外,所以我们用“大都”加以限定。
    (67)殷周之际,揲蓍法乙占筮形式是一组一卦与一组两卦。春秋时期,《左》、《国》含“八”筮例也是一组一卦与一组两卦,而战国时期,楚地筮法皆变为一组两卦,一个合理的猜测是,楚地筮法对揲蓍法乙有所改革,有所损益。
    (68)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69)李学勤:《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人文杂志》1990年第6期。
    (70)参见李学勤:《周易溯源》,第237页。
    (71)梁韦弦:《关于数字卦与六十四卦符号体系之形成问题》,《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
    (72)史善刚、董延寿:《王家台秦简〈易〉卦非“殷易”亦非〈归藏〉》,《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73)《周易》筮数概率,八为44%,七为31%,九为19%,六为6%。参见董光璧:《易学科学史纲》,第66页。
    (74)《史记》卷4《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9页。
    (75)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
    (76)由于篇幅所限,本文讨论的对象仅限揲蓍法乙。对于揲蓍法甲中两卦一组的筮例,我们将另文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 【朱偲】读经札记:《春秋》中的“夷夏之辨”
  • 下一篇: 【廖名春】《周易》卦爻辞时间数量表示的虚与实
    最近关注
    • 【承冯志】“公羊学”入门心得(
    • 【承冯志】“公羊学”入门心得(
    • 【郭丹】怎样读《左传》
    • 《诗经》研究书目索引【1979-200
    • 【何海燕】怨怒激越亦温柔——清
    热点内容
    • 读经明义丨《孔子集语》:儒家的
    • 以史为鉴丨我们凭什么相信历史这
    • 读经明义丨《荀子》:全面谨慎思
    • 读经明义丨《礼记》:我们为什么
    • 读经明义|《春秋》:说话要有技

    4617作文网周公解梦梦见地震房子倒塌男孩宝宝起名姓氏吴周公解梦 梦见找女人浮屠塔起名网算命免费生辰八字妍字取名起名周易测名子免费周公解梦大全查询凤凰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蛇轴承店铺起名周公解梦梦见发钱用杨起名大全经典解梦大全查询原版姓氏曲男孩起名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科目借方登记开酒行起什么名字好女娃起名大全2019洋气姓许 取名起名大全周易算命工具周易择日万年历周易八卦称骨算命梦到离婚周公解梦周公解梦家里被盗周易3周公解梦梦见生了个儿子周易八字合婚免费测试梦墙倒塌 新周公解梦给大全姓钱的的男孩起名字给孩子起个名字李皓什么夫妻姓名算命婚姻配对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