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重磅推出《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及配套文件(即“20+8”产业政策),明确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促进深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体系。

这些政策对于深圳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竞争力有何战略意义?快速变化的全球局势中,深圳如何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如何承担起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任?

6月15日,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进行了采访。

1

政策具备三大鲜明特点

整体性 系统性 先进性

Q.唐萍:在您看来,深圳出台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的重磅政策,其中的亮点有哪些?

郑永年: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发展规划,我自己看来,主要有三个亮点:第一是整体性。在高科技这个领域,深圳体量很大,所以不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产业就能支撑起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次的布局差不多涵盖了现在深圳已经有潜力的所有产业,这个整体性非常重要。

第二是系统性。深圳在很多领域都  已经有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产业,但这些先进之处的系统性有待提升。我们下一步要发展,不仅要避免“卡脖子”,还要防止被“抽梯子”,要建立自己的产业全面升级的系统。

第三个是先进性。过去,我们的发展也被称为“赶超经济学”。现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要做的已经不是“赶超”而是“引领”。你要预计到未来产业会怎么发展,哪些方面会发展。就“20+8”产业政策而言,基本现在世界上非常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它都涵盖进去了。

Q.唐萍:您刚刚也说,我们的先进技术缺乏系统性,那么这次“20+8”政策特别强调发展产业集群。您如何评价?

郑永年首先我们说中国的经济体是大经济体。小的经济体,它们不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产业。打个比方,在电脑产业里,生产几个零件对小经济体就够了,它只要在国际劳动分工上占据几个位置就行了,但是中国不一样。

其次,产业的发展要可持续,本身就要求集群。集群什么意思?集群概念本身就是大家互相配合、劳动分工,又是近距离的。产业发展不仅要考虑技术,还要考虑成本,还有规模效应,集群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Q.唐萍:我理解刚才您说的,我们中国其实有大市场,我应该把握自己的优势,而集群将帮助形成一种生态,这样的抗冲击能力才更强。

郑永年:对,第一个是抗冲击能力很强,有韧性;第二个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升级就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不是说集群里哪一个要素升级、集群就升级了。我们以前讲“系统控制论”,实际上你真的去剖析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它是整体的升级发展,技术整体的提升。

2

产业升级需要“两条腿”走路

传统产业同样具备升级空间

Q.唐萍:从深圳的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说,这次“20+8”产业政策对于深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城市国际吸引力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郑永年:深圳本来就是从外循环成长起来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本来就具备国际性的基础。为什么国际地缘环境一变动,深圳马上就受影响了,就是因为我们有国际性,这是我们的长处,但是也是脆弱性所在。

所以,在一些关键的产业和行业,我们要占据领先的地位、增强发展的韧性。深圳积累了四十多年的经验,现在要强调从应用型的技术转向原创性的技术,不要让别人轻易的“卡”我们的“脖子”。当然我们还是开放的,如果国际市场有,我们不会拒绝,但只是说,我们不要去靠别人。

我一直说,我们产业升级至少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升级方法就是,假如说你原来是生产鞋帽的,后来生产电子产品了,这叫产业升级;第二种产业升级,是同一个产业一直在升级,假设一件衣服既可以卖100块钱,也可以卖10万块钱,这是产业升级的结果。深圳就是要“两条腿”同时进行,我希望深圳的这些现代产业、现代技术能引领我们国家其他地方的传统产业现代化。

3

政策制定得好很重要

但确保落到实处更为关键

Q.唐萍:“20+8”里专门提到了保障措施,对于其中的“六个一”工作体系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园区规划,您觉得有什么亮点?

郑永年:我们最害怕的就是文件写得很漂亮,但是没有执行、没有抓手。那么“六个一”工作体系就是为了保障执行。还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的,现在很多政府规划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忘了,企业是主体,市场是主体,政府起更好的作用,政府是搭台,不是行动体。

如果做着做着,用行政的方式来实施这些规划,也是很难可持续的。只有企业为主体,把企业积极性发挥出来。政府做规划没问题,每个国家都在做规划,但是我们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并且让企业“唱主角”。

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 :唐萍 钟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