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与梦想,如同一幅画卷,勾勒出岁月的痕迹。漫步于嘉定的老街,仿佛进入到时光隧道,那些青砖黛瓦、古朴门楼、老屋老店,无一不在述说着过去车水马龙的市井生活。在外的游子无论走多远,都能在老街找回曾经的记忆。

趁着春和景明,不妨和小嘉一起去老街走走,用脚步丈量嘉定的时空变迁,用心聆听城市的脉搏跃动。今天,我们一起去安亭镇黄渡劳动街。

劳动街位于黄渡集镇中部,街面紧沿蕴藻浜,街道为东西走向。旧时,蕴藻浜上往来的船队于此停靠休整,工人们上岸喝茶吃饭,贩卖船上货物,慢慢形成了以船运服务、商品集散买卖为特色的劳动街雏形。

1949年前,东江桥至西小桥一段称中市大街,西小桥至吴塘桥称西大街。1951年分别更名为第二街、第三街。1985年,合称劳动街。

 

黄渡紧邻吴淞江,江面波光粼粼。旧时南来北往的行船如织,船家的叫喊声、“吱呀吱呀”的摇橹声夜以继日、不绝于耳。黄渡地区河网密布,水域面积达3500多亩,为嘉定之冠。昔日的黄渡人口不过万余,但水产丰富,引来众多外地渔民前来捕捞,人来人往的鱼市十分热闹。

据史料记载,至明嘉靖万历时期,黄渡老街内饮食、洗澡、理发、修理等大大小小的商店已有500多家,流动摊贩400多个。

昔日黄渡的街头巷尾十分热闹,住在周围各村的老农三五成群地喝茶听书,临窗观看南来北往的行船,还会顺带采购肥料、种子、农具及日用杂品。农妇们将自种采摘的蔬菜装进篮子,用毛竹扁担挑到镇上售卖。

出生于劳动街的陆女士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帮家人去供销社买东西,剩下的钱还可以到冷饮店里买一根4分钱的棒冰。 “当时,西港桥头一排国营店卖的东西五花八门,洋布店有人做衣服,零食店的门口总在炒瓜子花生,早餐铺的豆腐花最受欢迎……我印象最深的是国营大饭店,每年我爸都说过年去吃一顿,但是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饭店关门,我也没在里面吃上一顿。 ”陆女士说。

今天,老街仍然静静地守望在市镇腹地,大隐于市井之中。 最吸引人的是原汁原味的人文风情,青墙黛瓦,街边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老人家倚门坐在藤椅上,猫儿狗儿懒洋洋地趴着晒太阳,看着摆摊的手艺人打磨着竹器木器……一幅充满烟火气的老街画卷呈现在眼前。

漫步老街口,修鞋店门前络绎不绝。75岁的陆中良凭一双勤劳之手,缝缝补补坚守40多年。他说,修鞋是小本生意,年轻时他带着工具,骑车走遍了外冈、安亭、马陆、南翔、江桥。直到1978年,陆中良才结束四处“跑码头”的日子,在黄渡扎根做生意。

老街上还留存着很多充满怀旧感的老店铺,好几家剃头店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店里没有流行音乐,更见不到时髦的装潢。阿龙剃头店的阿龙师傅,在黄渡老街人人皆知,他15岁跟父亲学剃头,至今已有56个年头。

光阴荏苒,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渡沧桑巨变,今非昔比。 现在,安亭镇正持续深入推进黄渡城中村改造,改造规划范围862.7亩,计划以“文化+水区”为主线,将老镇打造成“乐源小镇、栖水悠城” ,并与同济大学科技园、黄渡大居建设相呼应,形成集科创、人文、居住于一体的联动效应。

该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升黄渡地区的环境质量和设施水平,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对于打造黄渡历史风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大时代
声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