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5月22日,在北京市“两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金融办副主任王颖介绍,北京金融部门紧抓“两区”建设契机,深化“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积极服务对接优质项目落地。今年以来,已有21个重要金融机构在京布局业务。比如,全国首家外资独资新设券商渣打证券于3月开业;中意财险外方的投资占比从49%提升到100%,成为独资财险公司;全球最大对冲基金进一步加大投资。这些标志性的机构和项目落地,将为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阮修星 摄)

王颖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加快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不断扩大金融开放,改进金融服务,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今年一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8%,金融业支柱地位持续巩固提升。

“‘两区’建设中,首都金融部门推进先行先试改革,深耕制度创新‘试验田’,已探索形成10项创新经验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王颖介绍,今年以来,北京持续发力,积极争取创新试点,推动已落地政策提质扩面。科技金融方面,以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不断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注重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不断深化认股权综合服务等方面试点改革。深化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截至2024年4月底,共完成59单、49亿份的基金份额转让,推动行业“募投管退”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金融方面,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京启动,北京绿交所逐步承担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功能,首日总成交量超37万吨。积极探索建设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绿色金融体系,落地全国首个金融领域ESG数据评价服务标准化试点,支持气候投融资各项试点改革在京开展。

普惠金融方面,今年以来,“畅融工程”已经开展22场专项对接服务活动,同时积极发挥贷款服务中心、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办公室等一系列平台,做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养老金融方面,支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以及长护险等建设,并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特色养老金融产品,开展线上线下的适老改造。数字金融方面,率先在北京两大国际机场建设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为全国支付环境建设提供“北京样板”。不断拓展数字人民币和监管科技试点应用,并在全市积极布局数字人民币的十大应用场景和十大示范街区。

王颖介绍,全市金融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支持首都经济回升向好。一季度,信贷总量稳步增长,辖内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各月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

“搭建合作平台,持续扩大影响。”王颖介绍,今年10月,北京作为主办城市,将服务金融界的“奥运会”Sibos2024年会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开展,北京将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全力保障年会顺利召开。同时,北京还将继续高水平举办金融街论坛及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服贸会金融专题展、京港论坛、京台论坛等重大活动,积极搭建国际金融交流合作平台,诚邀全球金融机构共享发展机遇。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