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社区食堂,最初是为了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不用走太远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同时在价格上还有政府补贴。近几年,武侯的不少社区都开始尝试成立“社区食堂”,并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从去年起,武侯各个“社区食堂”不仅在环境、菜品上有了更多的特色,还在加盟合作、便民服务、配套设施、公益援助等方面有了更多延伸,“15分钟生活圈”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并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交流、提升志愿服务、增强社区共建合力的重要平台。

食堂“圈粉”各年龄段居民

“我们的阳光午后”社区餐厅位于蜀汉街,今年5月开业后,这里已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社区会客厅”,吃饭、喝茶、聚会……这里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悉,该社区餐厅不仅现场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还通过社群活动为全龄段的居民提供社区服务。

每天上午11点,望江路街道龙江路的“老马路社区食堂”内,居民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就餐,“饭菜很适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吃饭还有补贴,真是实惠又方便。”在这里,不仅有老年人前往进餐,还有不少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前往,“很方便!一家三口不想煮饭时,我们就直接过来,干净卫生味道好!”

这个被鲜花簇拥的“社区食堂”位于老马路社区国际化社区邻里中心,距离老马路社区的各个居民小区都不远,居民走不到几分钟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因此很多年轻人干脆选择“组团”前来就餐。

为老服务更贴心

红牌楼街道打造的龙腾“社区食堂”则把社区就餐、老年人居家免费配送与康养生活规划集于一体,既满足了老年人生活所需,也为他们的子女减轻了压力。针对居民的需求,食堂开设了单人餐及团体餐。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还特别开发了手机小程序“花甲社区食堂”,老人可以自己操作,也可以让儿女代办。

扫码点餐,一目了然,有营养套餐、特色菜、特色面食、包子糕点等多种类型可以选择,备注好自己的饮食需求,约定好送餐时间,外卖小哥就会把餐及时送到老年人手中。

在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的长寿食坊,除了每日的三餐外,每逢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假日,居民们还围坐在“社区食堂”里,一起动手包粽子、汤圆、饺子,志愿者加入其中,社区食堂成了居民们交流的新平台。

公益服务让爱心传递

在金花桥街道金花社区,有一家特别的无声餐厅,餐厅里的厨师、服务员和外卖员大多由听力障碍者、语言障碍者担任。在这里吃饭的老年人享受优惠价格12元/人,还提供免费送餐服务;70、80岁以上老年人再享受民政补贴,最低可以享受6元/餐。

近期,“无声餐厅”正在努力改进菜品质量和口味,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提升了品牌在居民心目中的影响力。正在进餐的刘女士是“无声餐厅”的忠实粉丝,“给朋友推荐时,我一般先讲口味、质量和卫生,最后我会提一句他们的特别之处。朋友们很支持我,我觉得社会上有爱的人也越来越多。”

社区给“无声餐厅”提供了一个不小的活动空间,这里开设免费手语、文化交流等课程,任何有兴趣的市民都可以来学,“学习过手语,如果在生活里遇到听力障碍者、语言障碍者,可以更好地和他们交流。”

“社区食堂”不仅是提供食物的地方,还是邻里交流来往的地方,互助友爱的邻里关系在这里得到激发和延续,在这里,暖胃也暖心。

编辑:王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