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许多食品企业通过创新生产技术、优化供应链等手段,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健康、便捷的产品,形成集农、产、销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发展食品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17年的数字化社区餐饮零售企业锅圈食品(以下简称“锅圈”)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据了解,锅圈起步于火锅食材供应链,在不断扩充产品线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了涉及食品原产地、食品加工、冷链配送、终端零售的完整食品供应链体系。该体系通过对食材的高品质需求来倒逼产业提质增效,打通了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链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以三产带二产再促一产”的产业共融发展的“锅圈路径”,为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

好笋有“户口”,冰鲜工艺锁住一年四季鲜

在福建省建瓯市的东阳雷竹合作社,被笋农挖出的竹笋将经过砍根、去土、分级、装箱、冷藏等步骤,完成初步的保鲜。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这些新鲜出土的“春之味”将从供应社发向下级加工企业以及位于浙江、上海的农贸市场。在运输过程中,出土的竹笋仍在持续生长,稍有耽搁,其口感便会大打折扣。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一场与“鲜味”赛跑的接力赛。

清晨,笋农正在挖雷笋(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据悉,福建省建瓯市自古有着“竹乡笋都”的美称,这里的土地透气,水源充足,鲜笋产量高。由于鲜笋的保质期非常短,在过去的采购模式下,鲜笋主要销往本地市场和周边农贸市场。“镇里家家户户基本上靠培育雷竹为生。如果遇到市场‘大年’,雷笋出笋量高,天气热,市场价格起不来,地里挖出来的笋就会出现滞销,笋农的收益也难有保证。”福建省建瓯市工信商务局副局长陈秀斌介绍道。

在过去的40多年里,鲜笋只能通过笋干、罐头、盐浸甚至硫磺熏制等方式进行加工存储,这不仅令雷笋的口感变差,也使其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而速冻锁鲜技术创新了传统工艺模式,不仅可以保留鲜笋原有的风味和口感,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鲜笋在贮藏期间损失的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如今,在距离建瓯市不到2小时车程的极野鲜笋加工厂车间里,鲜笋将在6小时内经历定制整形加工、零下42℃速冻锁鲜、零下18℃冷库储存等工序,最终变身为生冻冰鲜笋,“一键收藏”营养和美味。

极野鲜笋加工厂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正在加工雷笋(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极野鲜笋目前为锅圈提供有机笋产品。惊石农业董事长、中国竹笋协会会长赵逸平带领团队首创了竹笋的冰鲜加工技术,延长了鲜笋的“生命季”。赵逸平坚定道:“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把这只笋做好,给消费者带来口感更好、营养保留更好的鲜竹笋,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吃到的都是鲜笋的味道。”此外,在冰鲜工艺的锁鲜基础上,极野鲜笋通过原产地有机认证和加工流程有机认证的“双认证”,打造了高品质的有机笋产品,让发往全国的每一包笋都能查到“户口”,做到真有机、能溯源。

极野鲜笋实现有机笋的“双认证”(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从田间地头到家庭餐桌,新质生产力推动美食传播

锅圈的加入实现了竹笋的区域销售走向全国。截至目前,锅圈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开设了逾万家门店,通过在国内多个物流中枢城市建设中心大仓和数字化改造冷链物流体系,让建瓯产的有机笋可以在数天内摆上全国货架。

图为锅圈有机笋(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为保障产品品质,锅圈建立起在食材原产地就近设厂的合作模式,高效加工食材,保障成品新鲜度。凭借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供应链体系,锅圈不仅能让万千家庭全年共享高品质雷笋“转瞬即逝”的鲜甜,还能增强笋农喜获丰收的获得感、幸福感。

“引进锅圈这样的企业以后,我们当地雷笋流通变得更顺畅。雷笋属于笋中的‘贵族’品类,价格比较高,本地受众群体有限。但锅圈辐射全国的供应链将雷笋带到了全国各地,不仅对优质品种进行了有效推广,也带动了我们整个笋行业食用市场的扩大。”谈及与锅圈的合作,陈秀斌的言语中充满了肯定。

目前,锅圈已经将产品线扩充到火锅、烧烤、中餐、西餐等八大品类,拥有710个SKU,其中95%以上是自有品牌。合作供应商达到266家,其中包括安井、三全等数十家上市企业。

三产融合绘“丰”景,“锅圈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悉,锅圈通过现代化供应链建设和销售渠道革新,将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上,让消费者能享受到食品科技创新的成果。

张美云表示:“以前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或者卖给企业端的客户,而与锅圈的合作,让我们的产品能够走向更广阔的C端市场。并且借由顾客的反馈,我们也能够获得来自市场的一手信息,从而根据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倒逼工厂去优化迭代生产线。”据张美云介绍,锅圈和极野鲜笋于2023年10月正式上市有机笋产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供给锅圈的有机笋就已经达到千万元的销售量级。

图为锅圈有机笋的食用场景(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副区长林辉斌表示:“传统的笋加工方式废水排放量比较大,也会对环境带来很多污染;冰鲜工艺可以为产业链带来了绿色的转变;以工厂集中采购和加工的方式,有效整合了下游供应社零散分布的多点局面,围绕竹笋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有效促进了产业整体效益的提升;而通过锅圈的供应链销往全国各地,则打通了三产融合的最后一个链条,为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谈到三产融合发力的未来,赵逸平表示:“每年都有四千万吨的竹笋出来,体量是很大的,而我们工厂现在一年才做一万多吨,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据了解,极野鲜笋正在新建一座占地约5300坪的大型冷库,投入使用后将会扩大产量。(邬眉 张紫怡)

编辑:程若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