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

“加强对哈尼梯田和哈尼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利用其经济、旅游、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为农业类活态世界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

本期嘉宾杨钰尼,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

新一代青年如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如何推动哈尼文化走向世界?怎样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让我们跟随记者,来听杨钰尼的回答。

 

“数星星”一般的非遗传承之路

2010年至2013年,“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先后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族所创造的独特而丰富的农耕文化,包括音乐和舞蹈等在内的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也逐渐为世人所了解。

对于杨钰尼来说,非遗所承载的温暖和记忆最早源于孩童时期,她的母亲常常在哄她入睡时唱哈尼族歌谣。杨钰尼的母亲是红河县首位民族民间舞老师,因此她从小就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2015年,这位95后青年创办了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并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教学点,立志将家乡歌舞文化融入生活,以青春之创造力促进“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哈尼文化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杨钰尼创编的哈尼族舞蹈《奕车咪哩》《哈尼宝贝》《绿野仙“棕”》等作品屡获佳绩,她本人也曾获得“中国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等殊荣。

在哈尼族儿歌中,有一首名为《数星星》的歌曲。这首歌描绘了祖母背着孙女数星星的动人场景,从“像烟斗一样的北斗七星”一直数到“宛如最闪亮的首饰一般的启明星”。杨钰尼的非遗传承之路也如同“数星星”一般,是虚心学习、久久为功的过程。

杨钰尼回忆起学习民族舞蹈的经历。那时的舞蹈房条件不好,练习倒立要把脚搭到墙上,头部会碰到水泥地板上。为了练习空翻,她的父亲用毛巾拴住她的腰,让她从水泥乒乓球桌上跳下来,就这样重复跳上百次、上千次。她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酸痛,还要忍受日复一日练功的枯燥,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

杨钰尼上中学时,世代耕作梯田的哈尼族奕车人文化给她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和启发。作为哈尼族支系中最古老的一支,大约1000多年前,奕车人的祖先跟随哈尼族人辗转来到哀牢山区,他们选择在向阳开阔、背靠古木密林的山腰建村搭寨,并在寨前雕琢出排沓而下的梯田。杨钰尼深深被哈尼族奕车人文化蕴含的对生命的真挚热爱所打动,她创作了名为《奕车咪哩》的舞蹈作品并收获了“满堂彩”。

“通过对哈尼族奕车人文化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掌握甚至精通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人应该常怀敬畏之心,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杨钰尼讲道。

在杨钰尼看来,非遗的珍贵不仅源于其所传递出的历史厚重感,更源于精妙的技艺和高超的水平。因此,她经常向哈尼族民间艺人和哈尼族文化爱好者们请教歌舞、乐器以及手工艺方面的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她时常感受到他们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坚持与热爱。正是由于同样的热爱和坚持,杨钰尼希望用非遗歌舞文化点亮更多哈尼孩子的童年。

深耕民族歌舞教学,让哈尼文化走向世界

哈尼族没有文字,许多传统民族文化需要口口相传。在杨钰尼看来,儿歌正是哈尼族语言文化的百宝箱,是基于会话母语形成的优美旋律。其中,《阿密策》作为哈尼古歌八大类别当中的儿歌代表,曲式短小精悍,它是儿童成长的陪伴,更是哈尼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首歌主要描写了娃娃们一起载歌载舞的场面,表达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态度。”杨钰尼介绍道。

如今,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运用崭新的编排手法,赋予《阿密策》这首传统民谣别样的面貌和内涵。在这首歌曲的舞蹈编排中,她融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的动作。她表示:“在我的教室里,孩子们不仅学习哈尼族的语言,还了解祖先们的纺织缝绣工艺、农作耕种以及传承千年的劳作乐趣和勤俭美德。”

杨钰尼还是红河县一小、二小等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在她的课堂里,哈尼族儿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哈尼儿歌所唱内容,广泛涉及游戏歌舞、天体自然、农作常识、农耕生产、热爱家乡、民族团结等众多方面,反映着哈尼族的农耕文化特色,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道德价值取向。哈尼儿歌进校园、进课堂,使得儿童歌唱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实现。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县城就建在红河河谷的南岸和哀牢山脉中间的一块凸起的山地上,南北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北侧山坡以近70度的角度滑向红河河谷。沿着山脊蜿蜒向上,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就坐落在半山腰。该中心为孩子们提供美学启蒙教育和哈尼歌舞教学,配备有专业的舞蹈室。其成立初衷,是培养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登上更大的舞台,输出优秀民族文化,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

大学期间,杨钰尼得到了在国家大剧院等大剧院演出的机会。站在舞台上时,她更加感到一种使命感,她想把学生们带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我希望孩子们通过唱歌跳舞,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去看更远的世界,更自信地走出去。”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本忘根”,这是杨钰尼从小树立的价值观。她说:“我们本来就是生在梯田边,长在梯田边。我觉得自己有这种责任和使命,为我们红河县的哈尼人,为我们的同胞和整个民族,吸引更多的青年和我一样热爱歌舞、热爱艺术、热爱民族文化。”

八年来,杨钰尼和她的伙伴们一边开展“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哈尼儿歌”等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学,一边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下乡活动,目前已累计培训少数民族学员3000多人,现有在校生400多人,50多名学员以艺术特长考上了本科大学。

杨钰尼坚信,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和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助力哈尼梯田和哈尼农耕文化保护,为非遗活态化传承提供“中国经验”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之前,杨钰尼还是红河县政协委员。每年她都会通过调研、走访,及时了解父老乡亲的诉求和困难,撰写相关提案。2022年1月,她提交了《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及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关建议已经得到落实。

今年全国两会,杨钰尼带来一份名为《关于加大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梯田保护传承力度的建议》的提案。她呼吁加强对哈尼梯田和哈尼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深度挖掘并适度开发利用其经济、旅游、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为农业类活态世界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提供“中国经验”。

“我认为应该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开展哈尼梯田文化和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国家还应该出台针对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建议,并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支持哈尼梯田活态文化遗产的转型发展,推动世界遗产的绿色发展,更努力地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杨钰尼说道。

监制|郭静、白中华

记者|韦琪、陈鸿燕、王鑫

编辑|王鑫、金建军、吴晓炜

编辑:郭雨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做客央广网
    大时代
    声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