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9月11日消息(记者 张雯雯 通讯员 张珂宁)“为什么不早说呢?放心,我们都在。”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繁裕社区六安流动党支部书记牛广社这样安慰老乡赵本成的妻子。8月的一场意外,因为发病时无人救助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赵本成术后一直陷入昏迷状态,躺在ICU已20多天。牛广社了解到赵本成家的情况,立刻发动六安流动党支部党员,而牛广社的妻子秦纪群则联系“皖江红”协会流动妇女成员,为他们进行捐款活动。大伙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献上自己的爱心,现已筹集善款近万元。

牛书记为老乡筹集爱心善款(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从找工作到矛盾纠纷调解,从办学校到成立“共富工坊”,在宁波24年,牛广社带动了万余名老乡来宁波安居乐业。

从促就业到办学校,“老牛夫妇”成了万人“大家长”

1967年,牛广社出生在安徽六安市霍邱县冯瓴乡。起初,他在乡里的供电所上班。1999年,牛广社经人介绍带着满腔热血离开了家乡,携妻子秦纪群来到宁波做工程生意。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呆就是24年。

“刚到宁波时,就住在繁裕新村,当时周围啥也没有,都是水田。”回忆起初来乍到时的场景,牛广社感慨万千。每天起早贪黑地开工程车运输,是他最深的记忆,“那时候几乎把车当成了家,吃住都在车上”。几个月后,两口子的生活逐渐稳定,牛广社心系六安的亲戚朋友,开始牵线搭桥,介绍安徽老家的亲戚们来甬工作,一起组建车队开工程车。

远在家乡的老党员秦国应,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家庭比较困难。听说牛广社在鄞州组建车队,他几次联系牛广社想带着孩子来宁波发展。得知秦国应的情况,牛广社多方联系为他寻找就业岗位,并安排出处。最终秦国应来到车队修补轮胎,三个儿子也跟着学习手艺。如今,秦国应的孩子们都在宁波买房安家,一家人成了“新宁波人”。

牛书记带领的六安车队(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六安人在宁波相聚,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也随之显现。作为六安市驻宁波流动人口计生协会联合会的秘书长,妻子秦纪群决心要让六安的孩子们在宁波读上书,为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保障好“大后方”。2000年中旬,繁裕社区及周边已经聚集了约60余个学龄儿童,当时政策紧张,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读书困难,秦纪群带着近20名孩子四处奔走求学未果。

“眼看着就要开学了,看着这么多孩子,我每一天都在发愁。”走投无路的秦纪群找到属地政府,最终,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老牛夫妇自办了一所学校!“陆陆续续来了有100多个学生,1-5年级的小学生。”夫妇俩把这所学校取名为“育才小学”,愿孩子们能读书成才。2010年,该学校并入首南泰安学校,继续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教育。

如今,“老牛夫妇”的大家庭里已经有近万名安徽老乡、60多支工程车队、共计1000多辆工程车。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公司纠纷,老牛夫妇是“和事佬”,也是乡亲们眼中的“定海神针”。“老牛就像我们的‘大家长’,有啥事我们都愿意听他的。”提起老牛,乡亲们总是赞不绝口。

从工作站到党支部,“牛书记”一呼百应

随着“老牛夫妇”在宁波鄞州站稳脚跟,带动乡亲们积极就业,牛广社的老家霍邱县冯瓴乡政府找到了他,提议在宁波当地建立“流动工作站”服务安徽六安的同乡们,2009年,流动工作站改建为“六安市霍邱县驻宁波市鄞州区流动人口党支部”,牛广社正式被任命为支部书记。

为了流动支部有个像样的办公室,两口子特地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其中一间专门用来做流动党支部的办公室。“那时候‘流动支部’的牌子就挂在窗台上,三天两头有人往家里跑,家里的大门永远得敞开着。”秦纪群回忆,有时支部会议开到很晚,夫妇俩还会邀请党员同志们留下来吃个便饭。“乡亲们在外打拼不容易,有了党支部,就有了家。”

当上书记后,牛广社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以前只是帮乡亲们介绍工作,现在还会想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乡亲们,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与此同时,协调矛盾纠纷的重担也落到了牛广社身上。2014年,因六安车队的工程车噪音影响,政府在鄞州大道附近规划了固定停车点,此处往返车队的住处长达1个小时,为出车增加了很大麻烦。不少乡亲找到老牛,希望他出面反映一下,但老牛却反过来做大家的工作,“文明在进步,为了城市和谐大家都要出份力,这事没得商量。”

虽然嘴上放狠话,私下里牛广社却挨个找老乡谈心宽慰大家,为了顾全大局,他必须这么做。“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把鄞州当成了第二故乡,钱还能挣回来,六安车队的形象丢了就挣不回来了。”每次开党支部会议,牛广社总是不忘把这句话再重复一遍。

老牛夫妇带领六安党支部献血(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上下募集善款,看到新闻的牛广社第一时间组织工作站党员,与党员们商量为四川捐款。“咱们几个车队长都做个表率,一人捐一万元。”牛广社的态度感染了大家,党员们在车队群里号召司机们捐款,捐款点就设在小区门口。短短两天时间,牛广社带着17.5万元善款和乡亲们的爱心,通过民政局捐到受灾地区。

从小作坊到共富工坊,“繁花似锦”保障大后方

冯瓴乡约70%的家庭在牛广社的带动下,都来到宁波打拼。丈夫出车,不少妇女老人也想找份工作,补贴家用。就这样,在秦纪群的牵头下,“繁花似锦”共富工坊于2015年底在繁裕社区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

取名自“繁花似锦,积德裕后”,这个共富工坊主要面向安徽六安来甬的女性同胞们,本着发展妇女自身优势,提升妇女整体生活质量的宗旨,组织学习各类编织技术,对接手工订单需求,为妇女同胞创收。

社区每周邀请专业的手工老师对成员进行培训和一对一教学指导,定期举办手工艺品编织竞技展示活动,引导成员拓展手工技巧和创新能力。同时搭建再就业服务平台,团队人员和技术基本成形后,通过微信推广、淘宝店铺、网上接收订单,优先给生活较困难的成员,让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2019年,社区为“繁花似锦”共富工坊介绍了一笔外贸订单,美国的一家手工品企业需要大量手工编织的向日葵毡花,0.5元一朵,按件计费。共富工坊立即召集了20余名妇女集中生产,“巧手主妇们”心灵手巧,短短5天时间人均做出6000余件花朵,单笔订单创6万元。其中,52岁的马祥群生产效率最高,共生产7200件花朵,获得酬劳3600元。

“繁花似锦”共富工坊目前成员共计50余人,年龄在30岁到70岁不等。今年以来,“繁花似锦”共富工坊组织爱心活动27次,编织爱心冬鞋、爱心衣帽、爱心围巾600余件,通过共富集市、社区团购、平台直播等方式义卖,筹集的资金汇入博爱公益基金用于救助困难妇女儿童。

钟公庙街道位于鄞州核心城区,区域人口虹吸效应明显,街道党工委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充分发挥“一名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流动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的作用,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实现外出务工乡亲凝聚在流动党支部的周围,成为服务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编辑:俞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