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苏州3月27日消息(记者郑楚豫)“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我们宋锦纹样的文化特征。”吴建华是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同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宋锦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到宋锦之美,吴建华多年来的辛苦经营也终于有了起色。虽然才3月末,吴建华接收到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现在再来订单,我只能跟他们说:要等明年了。”

宋锦纹样(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苏州盛泽,自古便是丝绸之乡,享誉中外的宋锦就诞生于此。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其织造技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的“国潮热”,让苏州宋锦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在“小红书”社交平台上,吴建华的企业账号发布了许多宋锦相关科普,目前已经拥有2万多粉丝,组建的宋锦爱好者群已经达到7个。据吴建华介绍,自己接触宋锦到今年已经有十余年了,看到如今宋锦广受欢迎,总会回想起最初对宋锦进行抢救性保护的艰难时光。

“我最初接触宋锦的时候,这还是个很小众的领域。那时候我们投入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收集各类宋锦传统纹样,研究织造工艺。”如今吴建华的团队已经收集了七八百种传统纹样。2012年,吴建华团队改制出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让宋锦的生产实现了机械化。

吴建华收集的宋锦图样(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摄)

从2022年开始,之前很小众的宋锦突然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吴建华团队中的包巧梅回忆说,2022年公司正式将宋锦面向大众销售。然而,宋锦走进大众视野,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2022年12月,包巧梅第一次在市场上见到了自己公司宋锦产品的仿版。

“我们织锦要一组生丝一组熟丝,这样才能实现宋锦‘质地坚柔’的特性。”包巧梅说,在市场上见到的仿品虽然在外观上有着一样的花形,但在具体的织造工艺上却偷工减料,面料材质等差别很大,甚至有些仿品连公司的名字和商标都会仿冒。

吴建华团队的法律顾问王晗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原创资源、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侵权现象,律师团队已发送3份律师函,提起7件侵权诉讼。目前,多家企业已下架侵权产品并提出和解方案。

非遗走向产业化后,版权该如何界定?对此记者咨询了苏州大学苏州知识产权研究院副院长董寅。“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认为宋锦的图案很多都是源自于古代传统纹样,能不能算做是企业的版权?”董寅表示,吴建华团队是在传统花型基础上做出了再创新,企业拥有原创版权。但相较于专利和商标,版权侵权在司法领域较难判定,因此宋锦的维权面临的困难较多。目前有些造假售假者将仿品定价和正品一样,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董寅告诉记者,搭知名产品“便车”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市场上较为多见,苏州对于类似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维权,是按照损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打击的。

昆曲、宋锦、苏绣、核雕……繁盛的历史文化为苏州带来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随着“国潮”之风大盛,曾经埋没于沙海中的非遗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企业家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非遗才有生命力。”吴建华说,非遗产业的传承者们在发展中,推动非遗传承走向产业化,让非遗在“国潮热”的背景下实现产业化与大众化的双赢。

编辑:庄滨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