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徐州1月5日消息(记者庄滨滨 见习记者颜子舒 通讯员徐轩)虽值仲冬时节,但古彭城大地无处不散发着欢度新年的喜悦。在江苏徐州广袤的乡村大地,大家如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开始新一年的耕耘,农村发展的火热实践展现着各地干部群众奋发有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美丽广袤的乡村大地(央广网发 铜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新沂市智慧型“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窗明几净、设施齐全。该中心是新沂市围绕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范围、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而建,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目前新沂已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中心18个,设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窗口18个,覆盖到300个村级调委会和派驻社区调解室、1100个责任网格单元,形成“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全新闭环。

“我和邻居原来因为生活琐事闹矛盾,好几年了都互不搭腔,社区网格员知道后反馈到了调解室,经过调解我们和好如初,现在见面就打招呼,平时还互相帮助呢!”新沂市新安街道村民李先生笑着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徐州各地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好乡村善治之路,一幅幅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壮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徐徐铺展。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群众精气神不断提振

马庄村村民在制作香包(央广网发 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经常登台演出,村民们变得越来越大方开朗;经常交流互动,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在徐州各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深入人心,起到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贾汪区马庄村是个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名村。村民热爱组乐团排节目、办灯节逛庙会,还学习传承了制作香包、扎花灯等传统手艺。如今,马庄村每次举办的大型演出能吸引周边上万人前来观看,小小的香包缝制已培育成产值超800万元的产业,成为徐州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综合体的典范村。

“唱出精神有干劲,齐心协力搞建设,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在炙热激昂的歌曲里,群众心里焕发了新的火焰,心里有了依靠,未来有个盼头”。在铜山区单集镇大曹庄村,为了提升乡亲们的精气神,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村里经常组织合唱活动。

复古的灯笼、蓝色的星顶、敞亮的大堂……丰县宋楼镇辛庄村“喜事堂”里热闹非凡。“以前,村里每逢有喜事都会大操大办,邻里之间互相攀比,花钱多还费力。现在村里有了‘喜事堂’,以后谁家有喜事都可以在这里办,省钱卫生又大气!”村民宋先生说。

“春节期间,沛县八堡村的足球比赛在当地火了,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观赛……烤红薯等商业配套也跟过来了,停车都停不下来。村民也都不打牌了,都出来看比赛。”这是《人民日报》在去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段微博,很快上了热搜。在沛县龙固镇,镇党委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将乡村治理积分制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镇“文化惠民在身边流动舞台进村居”四季巡演活动在各村(社区)轮番上演,参与文艺演出的本地演员每场都可获得积分,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的创作热情。

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是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徐州下足功夫、久久为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袤乡村扎实开展,群众精气神不断提振。

“小积分”成就“好习惯” 乡村新风深入人心

邳州市邳城镇河口村的“积分达人”(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 颜子舒 摄)

1月3日一早,睢宁县庆安镇林庄村村民马广连就来到村里的“信用爱心超市”,用自己积分存折上的30个积分兑换了面粉。马广连的积分源自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宣传、志愿治安巡逻等。“我之前共获得55个积分,现在还剩25个积分,继续存!”

据林庄村党总支书记赵飞介绍,村里按“移风易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志愿服务”等四大类设置积分细则,以难易程度设置1至30个积分点,对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新事简办等好事进行积分奖励。“我们还通过积分制组建2支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扶危济困、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等志愿活动;把积分作为各类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评选出一批好儿媳、好婆婆、好家庭等榜样。”

不同于纸质积分,丰县的积分制迎来了数智化赋能。在首羡镇李药铺村的积分兑换处,村民黄贤民拿出手机,用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获得的500积分兑换了一袋鸡精。“以后我要把庭前屋后打扫得更干净,得更多的积分,争取换一个电饭煲。”黄贤民笑着说。据了解,首羡镇通过“丰县乡村智治积分管理平台”实现了数字化赋能,把考评搬到手机、电脑上,线上生成有效积分,同步反馈到农户个人小程序中,确保便民实用。

走进邳州市邳城镇河口村,村美路畅,院净家洁,方寸之间,别有景致。在该村积分超市,村民们喜气洋洋,忙着用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物品,“看,这是我刚刚用积分兑换的洗衣粉。”“积分达人”刘兆亮笑得合不拢嘴,他家房前屋后总是打理得干干净净,连邻居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讲文明、攒积分。

“通过‘文明挣积分、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村民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公共空间治理、移风易俗等村集体工作中。”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马赛平说:“积分制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家户户都干净了,村子自然就美了。”

德治引领法治保障 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在新沂,网格员们活跃在各个角落(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 颜子舒 摄)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徐州各地在着力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引领作用和法治的保障作用。

在新沂市马陵山镇高原村,党总支联手镇派出所成立了“法治书记”工作室。据该村党总支书记杨洪志介绍,“法治书记”不占村编制、不拿村报酬,进村入户调处矛盾纠纷、解决治安问题、普及法律知识。“村里来了‘法治书记’,村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减少。”

通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沂市走出了乡村善治新路径,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张大爷,这是咱们村的移风易俗倡议书。以前咱村给新媳妇进门的彩礼要三四十万元,现在不一样了,彩礼大家也不攀比了,婚礼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帮忙操办,一场下来也就二三十桌,能比以前省2万元左右。”在铜山区大彭镇大刘村,文明实践宣传员小陈挨家挨户向村民耐心宣讲。

在大刘村,这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每个月至少要举办两次。该村现有在册志愿者350名,微网格联络员30名。志愿者队伍庞大,微网格联络员对于各家各户的情况熟门熟路,由他们组建的“志愿红+网格蓝”移风易俗小分队,充分发挥德治的作用和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将移风易俗新风尚印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中。

“商量”沉下去,民意聚上来。贾汪区紫庄镇把“有事商量好商量”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突出政治协商与基层“商量”有效衔接,积极与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共商共议,围绕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我向村里的小组长反映了问题后没多久,桥就修好了,我们很有安全感!”提起刚修好的便民小桥,该镇吴窑村村民鹿丙琪连连称赞。

去年10月,吴窑村12组的便民小桥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对此,该村议事小组成员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向村委会提出了初步的维修方案。随后,吴窑村迅速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最终确定小桥护栏保持木质仿古、桥体为砖混结构的维修方案,实现了美观和实用的有效结合,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编辑:郑楚豫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