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专题
  • ENGLISH
正在阅读: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来源:科协之声2024-03-15 13:09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 3 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人类即将进入“智力时代”!十年后谁不会用人工智能,就会被社会淘汰;而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功能上人类能做的它都能做,性能上它比我们快多个数量级。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上发表如上观点。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为中国科协打造的新型演讲类新知栏目,以科学精神,科技探索和科技产业为主要讲述内容,汇集相关领域顶尖科技工作者讲述科技创新故事,传播前沿创新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本文摘选部分以飨读者。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发表《开启智力时代》的演讲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智力时代。开启智力时代的钥匙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在此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定义它: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开发具有智能系统的一门技术。

  为什么要强调它是一门技术?因为现在很多对人工智能的偏见来自对它基本属性的错误认识。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目的是研究开发或者制造智能系统。

  有人说,我们连人的智能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做出一个智能的系统,甚至超过人的智能系统?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不适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要创造的是不曾存在的事物——越来越强的智能系统。所以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是先把具有智能的系统做出来,然后再研究它背后的奥秘和规律。

  什么是人工智能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人工智能系统,它有没有智能很显然是可以检测的,比如AlphaGo跟人下棋,它比人强大这件事是可以检验的。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AlphaGo为什么下出那么巧妙的棋?它的神经网络是怎么想的?它的机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未来我们可以去研究它、探索它、去寻找这些奥秘。这叫技术科学,是一门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我们想知道人造复杂事物背后规律的时候,开始进入科学的阶段。

  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我们首先要明确它还是一门技术。六七十年以来,做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种叫“符号主义”,就是“好像会思考”,是人试图把思考过程形式化。这种情况下,即便它能做到一定的智能,也只是好像会思考,而不是真的自己在思考。

  第二种叫“连接主义”,说得形象一点叫“必须有头脑”,意思是智能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一定是某个物理载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头脑就是我们的智能的载体,而今天讲的人工智能的载体就是人工神经网络。没有这样的物理载体是不可能产生智能的。

  第三种叫“行为主义”。实现人工智能还需要一个条件,这对我们人来说也适用——必须身体好。身体不能动很多智能是没有办法训练的。可以跟人比的还有各种动物,它的身体形态不同,所产生的智能也不同。章鱼有8条腿,它的智能跟我们两条腿的智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把“行为主义”当成神秘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个物理实体跟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功能、一种现象。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我们今天很少再去说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了。今天最热门的词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还有类脑智能。这三个概念其实跟历史上的三个思想流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深度学习是什么?

  深度学习就是借助深度神经网络,从今天海量的数据中学习,也就是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一个多层的神经网络。

  强化学习跟我们刚才讲的行为主义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强化学习也发展了上百年。强化学习和深层神经网络也可以结合,结合之后就叫深度强化学习。

  第三个概念,类脑智能,比前面两种思想方法更简单。人工神经网络怎么设计、网络结构怎么设计,很长时间是人摸索的。类脑讲的是以生物的神经网络为蓝本,把生物的神经网络搞清楚,照葫芦画瓢,照着生物神经网络抄作业,做一个人工神经网络。

  “大模型”只是一个起点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少不了一件事:智能一定是从数据,或者根本一点——从环境来的。今天已经找到这样的路线,训练人工智能系统的方法论就很清楚了。通常大家说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为什么叫大数据?很简单,智能来自于数据,数据越多,学到的智能越丰富,这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为什么要大算力?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告诉你一个规则产生智能。智能一定是不断去调试,不断去尝试,不断去试错。第三个是算法,或者是训练神经网络的那套方法。现在基本上形成了可行的方法,但是还会有更优化的方法、效率更高的方法。

  所以算法的探索仍然要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今天算法已经可行,已经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训练出智能来,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取得的巨大进步。

  有了这三个要素后,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强的算力、越来越好的算法就训练出越来越大的模型,越大的模型它可能的智能程度越强。

  大概从2019年开始,我所在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就开始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探索,跟国内国外很多机构合作来训练越来越大的模型。但是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的是ChatGPT——2022年11月发布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全世界的人突然感觉到智能终于来了。

  什么是大模型?这个词实际上是智源研究院在2021年3月份发布我们第一代模型时用的一个词,是“大模型”概念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国外当时叫预训练模型,也叫基础模型,但这两年全世界逐渐都叫大模型了。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所谓大模型,第一个要素是规模要足够大。现在的模型一般就是几百亿、几千亿、上万亿,将来可能还有更大的参数。这个参数就是刚才说的神经网络连接的数量。

  今天的模型这么大,训练要这么多算力,是不是以后别再训练那么大的模型了?有些人甚至说要发展所谓的小模型,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今天的模型根本不够大,今天的模型只是起点。为什么说几百亿连接、一万亿连接都算不上什么?因为我们的对照物——我们的大脑,有100万亿连接,100万亿神经触突。今天我们最大的模型才一万亿,只有人脑连接的1%。当然1%也已经表现出很不错的能力了。大家不要期望短期内大模型变小,大模型一定会进一步变大。

  我想做一个对比:大模型学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论文、网页、各种各样的数据,人也是学这些东西。有什么区别?学的数据量不同。人一辈子能读的文字数量是有限的。读书破万卷,我们一生中能破万卷的人极其稀少;现在的大模型学的书动不动就是几百万本。人类迄今写了多少书?就算一亿册吧,很快大模型就会读完一亿册,我们穷其一生能读的数据量也到不了大模型的万分之一。

  这只是书,还有几亿篇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数据、报告、报表。我们任何人的通用能力都不及读遍天下所有文字材料的大模型。比如我,讲人工智能,讲计算机还可以,医学问题我就只知道一点点;但是大模型不一样,所有的学科对它来说都可以很专业。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智力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2021年做出第一代模型的时候,就在思考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人掌握了一种能力,能训练出智能越来越强的模型,这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也就是今天我讲的开启智力时代。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模型,将来我们可能看不到模型。模型只是实现智力的手段,将来全世界所有的数据会实时地被一套训练系统获取,然后用来调整大规模神经网络的参数。

  这样的模型会24X7地实时为所有的用户、所有的企业提供服务。它是个体系,就像今天我们发电,训练大模型就如同是法拉第最初让线圈在磁场里一转产生电流,今天用一堆数据去训练一个模型让它有某种能力,就像当年发电这样的突破。但是未来电力无处不在的时候,发电用电就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大模型背后的智力时代也是这样。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稍微想一想就能得到结论:你会训模型,我也会训模型,最后哪个模型会被使用?一定是最聪明的模型、了解世界最新进展变化的模型。最聪明的模型会有那么多吗?最聪明的只会有一个,它有能力源源不断地把所有可能的数据抓去进行24X7的训练。一旦这个24X7的超大模型训练和服务体系建立之后,人类就真正进入了智力时代。

  智力是这个社会运行的最重要的要素。我们今天雇那么多聪明人,花那么多工资,就是在用他的智力。如果这个智力可以靠机器、靠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来提供,社会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智力是流通的,智力不会封锁在某一个公司、某一个模型里面。将来来自于机器的智力是服务全社会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像工业革命那么伟大,它可以像电力那样无处不在——整个社会智力无处不在,智能载体无处不在。在这过程中智能程度也会越来越高,高到比人还要强,今天在某些方面已经比人强了。大家关心的是在所有方面都比人强的AGI——人工通用智能。

  大约是从2014年,我们开始解析生物的眼睛,试图构造一个像生物眼睛一样的视觉传感器。今天的视觉传感器用的都是摄像头。监控摄像头、手机摄像头这些是很落后的,它早在1839年时就发明了,它拍出的是一幅幅的静止照片或视频——每秒钟几十幅图像,依然还是静止的思维。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生物不是这样的。生物的眼睛送给生物大脑的是神经脉冲,生物视觉表达信息所用的方式是连续的,手段是离散的。神经脉冲表达信息的丰富程度、连续程度要比今天的图像视频巧妙得多。借鉴这样的生物机制,我们做了一个仿生传感器。

  一旦我们把生物的神经网络用电子的方式实现,速度会快很多倍,就像人跟计算机没法比计算一样。我们用生物眼睛看到世界是连续的,但眼睛中每个神经元每秒钟发放的神经脉冲数量有限,通常不会超过10个。很慢速的生物装置一旦变成电路、芯片,可以快1000倍。平常我们照相时手一晃,照片就会模糊,但用这种仿生电眼来拍照,每一张图像都不会模糊;坐在高铁上看对侧高铁从窗前飞驰而过时,是看不清楚上面的字的,但拿电眼来看就看得很清楚,拍超音速过程都可以清清楚楚。它并不比我们的眼睛巧妙,但性能会强大得多。

  这就是人工智能可怕的地方:它学了天下几乎所有的知识,以比我们快几千倍的速度运行。诸如视觉,就比我们快三个数量级甚至更高。对比之下,我们通常说人跟人之间的快还只是百分之多少,比如说“比李小龙的速度快20%”。

  我认为未来三年大家一定会体会到语言大模型能力扩展到视觉、听觉、具身(有身体的机器人)。高级智能机器人出现的时间会稍微远一点,近一点出现的是自动驾驶和行动能力。到那时大家的感受一定会更深,那时的AI可不只是聊天说得头头是道,以及产生一些图像、生成几个报告,远不只是这样,它一定是作为新的智能体进入我们的生活。到那个时代,智力的生成和智力的应用会无处不在,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会使用。

  这种智力时代我认为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建成,那时就像今天用电一样去用智力,将来的竞争力比的就是用智力用得好还是坏。十年后谁不会用人工智能、不会用智力,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会进入一个智力时代,当然还会往前发展。我认为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我们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响应。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精细程度、精密程度、规模大概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在结构上达到我们的水平后,功能上我们能做的它都能做,性能上它比我们快多个数量级。这就是超人,这就是AGI,这就是超级人工智能。

  那个时候我们可能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我们还是不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万物之灵长?想象20年后的世界,我们今天一方面要关心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它的风险:这一次我们让渡的不是体力而是我们的智力,我们的智力活动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接管、替代——如果它在智力的全部方面都能替代人类,还要我们干什么?(科协之声)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日/ 周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院士教你选专业

最热文章

  • 自然资源部:2021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
  • 今天是“世界工程日” 全球举办庆祝活动
    2
  • 工信部: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
    3
  • 科学家揭示疟疾媒介按蚊婚飞和求偶的奥秘
    4
  • 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
    5
  • 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领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
    6
  • 科技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要更多地解决0到1的问题
    7
  • 北京怀柔科学城:“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
    8
  •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开幕
    9
  •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底在海口举办
    10

独家策划

  • 院士教你选专业|1+1如何大于2?

    【科普视频】何时保留、何时全切?膀胱癌治疗有讲究

  • 院士教你选专业|转专业的“万能钥匙”,是它!

    【科普视频】手术、放化疗、创新药,膀胱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 职场压力大?心理专家支招如何摆脱“倦怠感”

    【科普视频】如何预防膀胱癌?专家建议:不吸烟、多喝水、早治疗

推荐阅读
我国十年来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
十年来,全国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约2000亿立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约8700万亩,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
2024-06-20 10:39
国内首艘多功能运维母船交付
记者6月19日从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获悉,由该研究所研发设计、福建船政旗下东南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多功能运维母船“丰华23”号近日完工交付。
2024-06-20 10:38
自主研发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可为堤坝做“CT”
“这些金属电极就是‘探测器’,布设电极后,就可以给堤坝做‘CT’。”将电缆接到不远处的黄色设备上,不一会儿工夫,反映堤坝内部结构的电阻率曲线就在屏幕中显现出来。
2024-06-20 10:37
低空经济落地生活圈
广州黄埔区,已聚集有低空产业链企业51家,这些企业正通过科研与产品创新推动更多“低空经济+”场景落地,让市民切身体会到低空经济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2024-06-20 10:36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好的科学传播
当前,全国各地进一步学习领会大食物观,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在深入树立、践行大食物观中,科学传播应发挥重要作用,精准阐释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有效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2024-06-20 10:34
看!宇宙黎明时期一对类星体正在合并
为了解类星体在再电离时代所扮演的确切角色,天文学家一直在寻找和分析遥远的类星体。
2024-06-19 10:05
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首次实现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罗根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多核钛氢化物介导的氮气与烯烃直接合成烷基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4-06-19 10:03
揭秘二维冰的超润滑现象
世上是否存在“无摩擦”的冰?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王恩哥院士等组成的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答案。
2024-06-19 05:20
国产量子计算用温度计向“绝对零度”更近一步
2024-06-19 05:20
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覆盖所有市县
18日,国家卫健委就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表示,目前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市县,并向社区和乡村基层延伸覆盖。
2024-06-19 05:20
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建造技术迈向工程应用
“我们已基本掌握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交通工程建造关键技术。专项形成了常导高速磁浮建造关键技术方面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和指导性设计原则,向工程化应用迈进一大步。
2024-06-18 10:02
如此“悠闲”的天体是中子星吗
鉴于恒星坍缩的极端物理特性,中子星的旋转速度快得惊人——自旋一周只需几秒钟甚至几分之一秒。团队成员表示,这颗天体高度疑似中子星,却在非常“悠闲”地发射无线电脉冲,如此缓慢的速度严重不符射电中子星的一般行为。
2024-06-18 10:00
飞行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5月15日,广东省广州市,小鹏汇天广州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现场。低空经济是指以低空空域(业内通常认为是3000米以下)为依托,以飞行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4-06-18 09:58
什么植物能在沙漠里生存?
沙漠边缘的胡杨、沙拐枣将根系深深扎进沙子里,它们吸收非常有限的水分就能生长。如今,经过选种的沙拐枣、柽柳、梭梭等优良固沙植物,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治理荒漠化作出持续贡献。
2024-06-18 09:57
新车载北斗,收麦播种更顺手
赵善芹驾驶智能收割机进行麦收作业。赵善芹是阳谷县的“新农人”,2013年,他成立专业农机合作社,流转承包850亩土地种植小麦。”去年,北彭新村村民王先锋自己播种的玉米出现倒伏,今年赵善芹驾驶智能播种机,从灭茬到播种一气呵成,精细控制种植密度。
2024-06-18 09:55
周光召,我永远敬仰的榜样
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仅有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3位科学家,而核武器研发领域只有周光召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期间,光召先生以战略科学家的系统思维,强调要站在国家大局来定位和谋划中国科学院。
2024-06-17 10:35
全域数字化转型 让城市更有温度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
2024-06-17 10:34
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方面在于把握好科学方法。
2024-06-17 10:33
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光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肩负着传递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的职责使命。 第三,光明日报是中央党报,发布的权威信息让党中央放心、老百姓安心、全社会同心、每个人都拥有爱心。
2024-06-17 10:33
流感病毒关键受体被发现
病毒受体是指能特异性地与病毒结合并介导其侵入、感染的宿主细胞内物质。野生对照组中,感染病毒的正常小鼠100%死亡,但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被敲除的小鼠感染后却有70%得以存活。
2024-06-17 10:31
加载更多

4617作文网吸吸吧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意见有什么名字听起来比较霸气2011年中超积分榜南昌起名《姜可》全文免费阅读听起来比较高端的数学名词农村幼儿园招生简章起名知识五行属水的字及解释属鼠起名禁忌季美熙女装公司起名 蔬菜描写月亮的诗句食人宴2怪物猎人p3下载关于黄山的诗句甘姓女孩取名起名大全梁凤仪栾学堂风情的意思女孩子起名有含义的字保定万和城石楠花的味道是什么梗兰亭序起名江南易林起名网刁是什么男孩起名任务栏不显示孩子起名大全打分姓杨的女孩起啥名字好狗要起什么名字好听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