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专题
  • ENGLISH
正在阅读: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来源:科协之声2024-03-15 13:09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 3 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人类即将进入“智力时代”!十年后谁不会用人工智能,就会被社会淘汰;而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功能上人类能做的它都能做,性能上它比我们快多个数量级。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上发表如上观点。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为中国科协打造的新型演讲类新知栏目,以科学精神,科技探索和科技产业为主要讲述内容,汇集相关领域顶尖科技工作者讲述科技创新故事,传播前沿创新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本文摘选部分以飨读者。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发表《开启智力时代》的演讲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智力时代。开启智力时代的钥匙是人工智能,什么是人工智能?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在此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定义它: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开发具有智能系统的一门技术。

  为什么要强调它是一门技术?因为现在很多对人工智能的偏见来自对它基本属性的错误认识。人工智能最基本的目的是研究开发或者制造智能系统。

  有人说,我们连人的智能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做出一个智能的系统,甚至超过人的智能系统?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不适用于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要创造的是不曾存在的事物——越来越强的智能系统。所以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是先把具有智能的系统做出来,然后再研究它背后的奥秘和规律。

  什么是人工智能

  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人工智能系统,它有没有智能很显然是可以检测的,比如AlphaGo跟人下棋,它比人强大这件事是可以检验的。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AlphaGo为什么下出那么巧妙的棋?它的神经网络是怎么想的?它的机制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未来我们可以去研究它、探索它、去寻找这些奥秘。这叫技术科学,是一门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我们想知道人造复杂事物背后规律的时候,开始进入科学的阶段。

  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我们首先要明确它还是一门技术。六七十年以来,做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其实并不复杂。

  第一种叫“符号主义”,就是“好像会思考”,是人试图把思考过程形式化。这种情况下,即便它能做到一定的智能,也只是好像会思考,而不是真的自己在思考。

  第二种叫“连接主义”,说得形象一点叫“必须有头脑”,意思是智能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一定是某个物理载体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头脑就是我们的智能的载体,而今天讲的人工智能的载体就是人工神经网络。没有这样的物理载体是不可能产生智能的。

  第三种叫“行为主义”。实现人工智能还需要一个条件,这对我们人来说也适用——必须身体好。身体不能动很多智能是没有办法训练的。可以跟人比的还有各种动物,它的身体形态不同,所产生的智能也不同。章鱼有8条腿,它的智能跟我们两条腿的智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大家不要把“行为主义”当成神秘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个物理实体跟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功能、一种现象。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我们今天很少再去说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了。今天最热门的词是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还有类脑智能。这三个概念其实跟历史上的三个思想流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深度学习是什么?

  深度学习就是借助深度神经网络,从今天海量的数据中学习,也就是用大量的数据去训练一个多层的神经网络。

  强化学习跟我们刚才讲的行为主义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强化学习也发展了上百年。强化学习和深层神经网络也可以结合,结合之后就叫深度强化学习。

  第三个概念,类脑智能,比前面两种思想方法更简单。人工神经网络怎么设计、网络结构怎么设计,很长时间是人摸索的。类脑讲的是以生物的神经网络为蓝本,把生物的神经网络搞清楚,照葫芦画瓢,照着生物神经网络抄作业,做一个人工神经网络。

  “大模型”只是一个起点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少不了一件事:智能一定是从数据,或者根本一点——从环境来的。今天已经找到这样的路线,训练人工智能系统的方法论就很清楚了。通常大家说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为什么叫大数据?很简单,智能来自于数据,数据越多,学到的智能越丰富,这是第一个要素。第二个要素,为什么要大算力?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告诉你一个规则产生智能。智能一定是不断去调试,不断去尝试,不断去试错。第三个是算法,或者是训练神经网络的那套方法。现在基本上形成了可行的方法,但是还会有更优化的方法、效率更高的方法。

  所以算法的探索仍然要继续下去,但无论如何今天算法已经可行,已经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训练出智能来,这是我们人工智能取得的巨大进步。

  有了这三个要素后,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强的算力、越来越好的算法就训练出越来越大的模型,越大的模型它可能的智能程度越强。

  大概从2019年开始,我所在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就开始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探索,跟国内国外很多机构合作来训练越来越大的模型。但是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的是ChatGPT——2022年11月发布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全世界的人突然感觉到智能终于来了。

  什么是大模型?这个词实际上是智源研究院在2021年3月份发布我们第一代模型时用的一个词,是“大模型”概念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当然国外当时叫预训练模型,也叫基础模型,但这两年全世界逐渐都叫大模型了。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所谓大模型,第一个要素是规模要足够大。现在的模型一般就是几百亿、几千亿、上万亿,将来可能还有更大的参数。这个参数就是刚才说的神经网络连接的数量。

  今天的模型这么大,训练要这么多算力,是不是以后别再训练那么大的模型了?有些人甚至说要发展所谓的小模型,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今天的模型根本不够大,今天的模型只是起点。为什么说几百亿连接、一万亿连接都算不上什么?因为我们的对照物——我们的大脑,有100万亿连接,100万亿神经触突。今天我们最大的模型才一万亿,只有人脑连接的1%。当然1%也已经表现出很不错的能力了。大家不要期望短期内大模型变小,大模型一定会进一步变大。

  我想做一个对比:大模型学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论文、网页、各种各样的数据,人也是学这些东西。有什么区别?学的数据量不同。人一辈子能读的文字数量是有限的。读书破万卷,我们一生中能破万卷的人极其稀少;现在的大模型学的书动不动就是几百万本。人类迄今写了多少书?就算一亿册吧,很快大模型就会读完一亿册,我们穷其一生能读的数据量也到不了大模型的万分之一。

  这只是书,还有几亿篇论文,以及各种各样的其他数据、报告、报表。我们任何人的通用能力都不及读遍天下所有文字材料的大模型。比如我,讲人工智能,讲计算机还可以,医学问题我就只知道一点点;但是大模型不一样,所有的学科对它来说都可以很专业。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智力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2021年做出第一代模型的时候,就在思考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人掌握了一种能力,能训练出智能越来越强的模型,这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我们认为这意味着一个时代,也就是今天我讲的开启智力时代。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模型,将来我们可能看不到模型。模型只是实现智力的手段,将来全世界所有的数据会实时地被一套训练系统获取,然后用来调整大规模神经网络的参数。

  这样的模型会24X7地实时为所有的用户、所有的企业提供服务。它是个体系,就像今天我们发电,训练大模型就如同是法拉第最初让线圈在磁场里一转产生电流,今天用一堆数据去训练一个模型让它有某种能力,就像当年发电这样的突破。但是未来电力无处不在的时候,发电用电就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大模型背后的智力时代也是这样。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稍微想一想就能得到结论:你会训模型,我也会训模型,最后哪个模型会被使用?一定是最聪明的模型、了解世界最新进展变化的模型。最聪明的模型会有那么多吗?最聪明的只会有一个,它有能力源源不断地把所有可能的数据抓去进行24X7的训练。一旦这个24X7的超大模型训练和服务体系建立之后,人类就真正进入了智力时代。

  智力是这个社会运行的最重要的要素。我们今天雇那么多聪明人,花那么多工资,就是在用他的智力。如果这个智力可以靠机器、靠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来提供,社会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智力是流通的,智力不会封锁在某一个公司、某一个模型里面。将来来自于机器的智力是服务全社会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像工业革命那么伟大,它可以像电力那样无处不在——整个社会智力无处不在,智能载体无处不在。在这过程中智能程度也会越来越高,高到比人还要强,今天在某些方面已经比人强了。大家关心的是在所有方面都比人强的AGI——人工通用智能。

  大约是从2014年,我们开始解析生物的眼睛,试图构造一个像生物眼睛一样的视觉传感器。今天的视觉传感器用的都是摄像头。监控摄像头、手机摄像头这些是很落后的,它早在1839年时就发明了,它拍出的是一幅幅的静止照片或视频——每秒钟几十幅图像,依然还是静止的思维。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讲坛|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人类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吗?

  生物不是这样的。生物的眼睛送给生物大脑的是神经脉冲,生物视觉表达信息所用的方式是连续的,手段是离散的。神经脉冲表达信息的丰富程度、连续程度要比今天的图像视频巧妙得多。借鉴这样的生物机制,我们做了一个仿生传感器。

  一旦我们把生物的神经网络用电子的方式实现,速度会快很多倍,就像人跟计算机没法比计算一样。我们用生物眼睛看到世界是连续的,但眼睛中每个神经元每秒钟发放的神经脉冲数量有限,通常不会超过10个。很慢速的生物装置一旦变成电路、芯片,可以快1000倍。平常我们照相时手一晃,照片就会模糊,但用这种仿生电眼来拍照,每一张图像都不会模糊;坐在高铁上看对侧高铁从窗前飞驰而过时,是看不清楚上面的字的,但拿电眼来看就看得很清楚,拍超音速过程都可以清清楚楚。它并不比我们的眼睛巧妙,但性能会强大得多。

  这就是人工智能可怕的地方:它学了天下几乎所有的知识,以比我们快几千倍的速度运行。诸如视觉,就比我们快三个数量级甚至更高。对比之下,我们通常说人跟人之间的快还只是百分之多少,比如说“比李小龙的速度快20%”。

  我认为未来三年大家一定会体会到语言大模型能力扩展到视觉、听觉、具身(有身体的机器人)。高级智能机器人出现的时间会稍微远一点,近一点出现的是自动驾驶和行动能力。到那时大家的感受一定会更深,那时的AI可不只是聊天说得头头是道,以及产生一些图像、生成几个报告,远不只是这样,它一定是作为新的智能体进入我们的生活。到那个时代,智力的生成和智力的应用会无处不在,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组织都会使用。

  这种智力时代我认为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建成,那时就像今天用电一样去用智力,将来的竞争力比的就是用智力用得好还是坏。十年后谁不会用人工智能、不会用智力,就会被社会淘汰。我们会进入一个智力时代,当然还会往前发展。我认为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体会像我们一样感受这个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响应。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精细程度、精密程度、规模大概能达到人脑的水平,在结构上达到我们的水平后,功能上我们能做的它都能做,性能上它比我们快多个数量级。这就是超人,这就是AGI,这就是超级人工智能。

  那个时候我们可能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我们还是不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万物之灵长?想象20年后的世界,我们今天一方面要关心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它的风险:这一次我们让渡的不是体力而是我们的智力,我们的智力活动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接管、替代——如果它在智力的全部方面都能替代人类,还要我们干什么?(科协之声)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日/ 周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州“村超”上演端午好戏

  • 中国景泰蓝艺术交流展在瑞典举办

最热文章

  • 自然资源部:2021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
  • 今天是“世界工程日” 全球举办庆祝活动
    2
  • 工信部:2021年计划新建5G基站60万个
    3
  • 科学家揭示疟疾媒介按蚊婚飞和求偶的奥秘
    4
  • 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萤火虫”
    5
  • 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领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
    6
  • 科技部:北京国际科创中心要更多地解决0到1的问题
    7
  • 北京怀柔科学城:“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
    8
  • 第十五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ITSAC 2020)在深圳开幕
    9
  • 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将于9月底在海口举办
    10

独家策划

  • 打开宇宙之门 | 智造地震:高频台上台

    端午养生健康一夏,这份养生攻略请收好!

  • 打开宇宙之门 | 智造地震:复现汶川地震波

    打开宇宙之门 | 智造地震:46根作动器

  • 张伯礼院士谈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

    打开宇宙之门 | 智造地震:这么大大大的大装置

推荐阅读
苹果公司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端牢“中国饭碗” 激发振兴活力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太阳黑子本影波驱动源揭示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界面区成像光谱仪(IRIS)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黑子中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在揭示其驱动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此项研究表明,色球层本影波很可能是由声学波驱动的。
2024-06-11 10:02
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1毫米精准控制造就机器人巧“手”
《经济参考报》6月11日刊发文章《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1毫米精准控制造就机器人巧“手”》。现在,机器人的蛇形3D内窥镜和手术操作臂能够自单孔进入人体,在患者体内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运动,兼顾高负载力和精细操控能力。
2024-06-11 09:55
李德仁: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
在自主自立这一原动力的驱使下,李德仁还带领团队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那时,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发的“珞珈二号”卫星获取了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并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
2024-06-11 09:50
“地沟油”变燃料,送国产商用飞机上天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和一架C919大型客机,分别从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展现了加注SAF后两型国产商用飞机的良好飞行性能。此次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装机验证工作后,该公司于今年2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批准。
2024-06-11 09:44
实施“科技突围”工程 争取实现“起跑就领先”
“我们正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要把着力点放在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稀土、乳业、新能源等领域,在点上争取实现‘起跑就领先’,以点带面把科技搞上去、把产业提上来。
2024-06-11 09:42
填补市场空白!我国首款民用宽带卫星上网设备发布
中国卫星通信的空间带宽将进入“寒武纪大爆发”时代。
2024-06-07 18:32
从0到25%的坚持——专家谈白羽肉鸡种源自主可控
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2024-06-07 18:33
国产商用飞机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演示飞行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2024-06-07 09:33
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研究获重要进展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2024-06-07 09:33
将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扛稳扛牢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2024-06-07 09:32
谷神星一号火箭十日三捷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2024-06-07 09:29
辣椒可预防酒精所致急性胃黏膜损伤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主要来源——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2024-06-07 09:28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2024-06-06 09:31
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2024-06-06 04:00
新的长寿基因被发现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2024-06-06 04:15
仿人类三维电子皮肤问世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2024-06-06 04:15
科技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非常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2024-06-06 04:20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度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2024-06-05 20:46
加载更多

4617作文网婴儿起名姓胡周公解梦十二生肖运势姓于的女孩咋起名字周易测车号打分周易调运势5月24日八字算命刚怀孕十一周容易饿怎么回事陈姓起名双字绥芬河周易起名成为自己的解梦师刘姓起名字男吴姓女孩子起名龚起名字以煜起名字啊梦中的婚礼右手分解缺木起小名姓韦的怎样起名字用唐诗给女孩子起名字解放碑到华生园梦幻城堡嘴巴周围为什么容易长痘痘取名字火和金可以在一起吗地产服务公司起名两个开汽车贸易公司起名名家解读红楼梦公司免费起名测试打分测试周易超凡起名安卓版小狗起名大全可爱付姓女宝起名周易免费取姓名大全新材料公司起什么名字好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