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

黔景记•深度调查①|跨越两千多年的雄关漫道……

中国网3月24日讯(刘延平  李绍方)编者按:20多年前,一部《鹿鼎记》曾上演万人空巷的盛况。即使到今天,多个版本的《鹿鼎记》仍深受广大影迷喜爱。

事实证明,好作品才有着成功跨越时间周期的实力和底气。

在这里,今天,中国网给大家推荐另一部精彩“大片”——黔景记。

黔景记,简单说来就是关于贵州美景的集萃。实际上,黔景记不仅包含了贵州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包含着贵州美景、美食、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旅游配套服务等在内,是一张“游在贵州”的鲜活地图。

作为国内少有的“避暑胜地”,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居全国前茅,完全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底气和实力。

而且,贵州美景不仅墙内开花,就是在墙外也芳香四溢。全球10大旅游首选地之一、全球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最值得去的十大最佳旅行地区之一……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身上,就知道贵州有多美。

世间一切美好,皆不可辜负。为此,在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的关心和指导下,在贵州省文物保护中心和贵州贵宁达酒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网特推出《黔景记•深度调查》专栏,全视角演绎贵州这方多姿多彩的真山真水,助力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

今天是2023年3月24日,推出的是《黔景记•深度调查①|跨越两千多年的雄关漫道……》!

公元225年初夏的一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带兵南征,当他来到今天贵州境内的一处险要之地时,只见河水汹涌奔腾,七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列成北斗之状。遇此异象,诸葛亮赶紧设下七星坛以祭七星。

自此,后人即以七星名山,也就成了今天贵州毕节七星关名字的源起之一。

七星关,自古与娄山关、胜境关合称为贵州三大雄关,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是南亚廊道贵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关者,既是保护人民安全的屏障,同时也是连通外界的窗口,所以,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成了商贾云集之所。

有人、有钱、还有景,这样的地方当然也是文人骚客们流连之所,时间一久,留下些墨宝,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2013年,七星关古驿道、摩崖石刻等古迹,正式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拿到“国保”护身符的七星关,历经10年发展,现状如何?

请跟随中国网《黔景记•深度调查》一行的脚步,再来一次跨越两千多年的雄关漫道……

千年雄关,“双国保”并驾

3月的贵州,入目皆是春。

在一个暖阳熏得游人醉的日子里,3月11-12日,中国网《黔景记•深度调查》一行来到毕节七星关。

这里的七星关,可不是指毕节市七星关区,而是传说中诸葛亮祭拜七星之处,是七星关区得名的源头。

一路上樱花、李花争艳,在万花丛中蜿蜒而过的公路,将我们带往此行的目的地。

七星关很好找,就在毕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与赫章县平山镇交界处,顺着老G326国道抵达七星关大桥处即到。

在七星关大桥下,有5块石碑,分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关摩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关遗址,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夏曦烈士纪念碑,七星关区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关大桥,以及一块关于七星关简介的碑文。

尽管5块石碑掩映在草丛中,但一处胜境,辖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历史的厚重感,自然不言而喻。

离石碑不远的山脚下,是曾经奔腾不息的七星河。

2021年12月28日,随着贵州最大水利工程夹岩水利枢纽下闸蓄水,狂放的七星河也变得内敛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观。

初春3月,贵州的雨季还没到来,为了供应下游发电、饮水等用水,夹岩水利枢纽不得不开闸送水,所以,原本已达1323米的库区水位,如今已大幅下降,这也才使得丰水期已被藏在水下的七星关摩崖、七星关遗址等“国保”重现天日。

能够有幸零距离观察“国保”,看来我们此行运气不错。

“国保”出水,能看见什么?

从5块石碑通往山脚七星河,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

青石铺就的路面,可清晰的看到一个又一个脚印,有人踩的,也有马踏出来的。跟有的景区那种人造景观不同,这些深陷在石头里的脚印,是历经千百年人背马驮的历史见证。

这条混杂着泥土和杂草的青石路,绝对可用“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来形容。

眼前的青石路,最早是秦朝时五尺道的一部分。此后,随着古代贸易极为重要的“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它又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段,即南亚廊道贵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它又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


走在青石路上,山风呼啸,2000多年来的人言马嘶声似乎隐隐可闻。

顺着青石路往下10多米,是1936年2月28日红六军团政治部原主任夏曦牺牲处,萧克将军题写的“夏曦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伴着千年雄关,涛声阵阵颂英雄。

纪念碑往下10多米,道路右手边的山崖上,就是“国保”七星关摩崖的栖身处。

历经千百年岁月洗涤,部分摩崖石刻字迹已不可见,只剩空空的底座在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另有几处摩崖石刻,也都被文物保护部门用防水布包裹起来。

看来,要想知道“国保”七星关摩崖到底记载的是什么内容,还得另寻他途才行。

几经查阅得知,七星关摩崖石刻主要为明清时期作品,内容有:

其一,为“黔服雄关”4字,横向楷书阴刻,每字0.5米见方;

其二,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镌刻的“应星桥记”摩崖石刻,竖向楷书阴刻,共633字,记七星关之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历史传说、地名起源等;

其三,海拔高度约1296米的最顶端石刻内容为“汉诸葛武侯祭七星处”;

其四,还有“董公德政碑”“七星碑记”等。

此外,历代文人骚客为七星关留下诗歌24首、对联8副,内容大多以诸葛亮南征为题材。

记忆深处,日渐模糊的遍地古迹

今年78岁的罗阳春老人,是原滋原味的七星关村民。

在他的记忆深处,七星关不仅有摩崖石刻、有古驿道,更有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七星映斗”“三山拱瑞”“翠屏旭日”“斧柄仙踪”“石柱当阳”“印浮江面”“鱼跃龙门”“狮象挽水”等七星八景,在罗阳春老人的描述中活灵活现起来。

“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文物古迹都被毁了。”罗阳春老人的痛惜,刻在心里,写在脸上。

除了“七星八景”,七星关原本还有明清以来的诸葛武侯坊、黔服雄关坊、武侯祠、武侯祭星坛、文昌阁、杨泗祠、关帝庙、观音阁、三官堂、锁水亭、七星城等古建筑。

仅从这些残存的建筑名字身上,我们就能想象到建立在七星关的古城池的雄伟。

时光飞逝,经过秦五尺道以来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到今天,七星关剩下的文物古迹已屈指可数。

在村民指引下,我们总算找到一些古建筑的痕迹。

半山坡,一个古牌坊仅存的底座上,虽然只剩“奉令建坊”4个字,以及已经被氧化得有些泛黑的龙形石雕,但当年的荣光与威严仍直冲眼底。

原本1米多宽的古驿道,不少地方的石头已不知被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古牌坊周围,是一大片古墓,某某将军字样的碑文随处可见。

不可否认,尽管七星关今天肉眼可见的文物古迹已经所剩不多,但其丰富和厚重程度在贵州仍占着重要一席。

保护与开发,好规划更需狠抓落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贵州在面对七星关这个“宝贝”时,确实也早有动作。

资料显示,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毕节七星关摩崖”为名,将其核定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毕节市设立县级七星关区,七星关区因贵州历史名关——七星关而得名。

2013年,国务院将包括七星关古驿道、七星关摩崖等17个文物景点在内的“‘茶马古道’·贵州毕节段”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贵州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送审《茶马古道·七星关古道和摩崖石刻原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黔文物呈【2014】722号)。

2021年,毕节市七星关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召开专题办公会,拨付“茶马古道-七星关古道和摩岩石刻文物保护工程”设计费38万元。

同样,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文体广电旅游局2022党建工作汇报中提到,已全面完成“茶马古道-七星关古道和摩岩石刻原址加固工程、文物影像工程、监测检测工程。

由此可见,贵州对于七星关摩崖和古道的保护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但是,从现场呈现的情况看,保护工作还有待继续加强,至于开发工作,顶多算得上处于起步阶段。

当然,这一现状并非只是在七星关出现。有专家表示,贵州多数古道遗址呈碎片化状态,保存状态总体较云南、四川要差。

根据《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19处。

可见,要想将这些“文保单位”保护好、开发好,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接下来如何破局才是关键。

就七星关的保护和开发而言,《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已经给出一些具体方向:推动茶马古道、赫章可乐遗址等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推出发现古驿道、重走长征路、体验徐霞客等系列徒步线路网,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推动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纪念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规划有了,方向也很清晰,能不能“古迹焕新颜”?还需出点狠招、奇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