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澎湃号·媒体 >

午间阅读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停下,或者去远方

经济观察网经济观察网官方澎湃号
2021-05-27 12:05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作者付如初

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理性,建设性

柏拉图最为人熟知的,是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这样的问题依然有效。无论是无目的的摩托旅行,还是对良质的追寻,始终都是在世界中给“我”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找一种自洽的状态。

本 文 约 6744 字

阅 读 大 概 需 要 17 min

作者 | 付如初

photo | 图虫创意

世界被缝合在一起的伤疤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了把世界分成物质和精神这两半,然后发明了一系列用二分法看世界的方法,大概没有人能记得。因为一旦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就会产生很奇妙的镜像效果: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理智与情感、技术和艺术、形式和本质……有了这样的切割和对照,让我们一度显得很辩证、很严谨,充满智慧,也让我们仿佛有了陪伴,显得不那么势单力薄。然而,当古老的二分法终于让人类产生了非此即彼的偏执;当技术代表的理性不断强大,以至于几乎全面占领另一半世界的时候,价值危机和心灵危机出现了——现在的我们对这种情形应该都不陌生。

极致的分裂和极致的压迫之下,会催生最强悍的心灵觉醒。它意识到自己包藏着能够融化一切技术钢铁的火焰,意识到一旦释放这种火焰,心灵就可以从技术的包围中飞升,达到灵性的顶峰,重温人的完整与自由。于是,它超越了二分法,幽世界一默,或者更高级,它直接以思考为针、以哲学为线,缝合这种分裂——当我们还在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小说的名字而会心发笑的时候,“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早已超越了名实之辨,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难以界定的纸上世界。

这本书既不是文学也不是哲学,既不是旅行书也不是学术书。它每一种都是,又游离开所有;它兼容这些分类,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它是个异类。所以,在它身上发生任何传奇都不足为怪,比如被退稿172次;在全球销售千万册以上;霍金因自己的《时间简史》与它比较而感到甚受恭维等等。甚至,它的传奇还在我们身边。我在一家美发店发现了这本书,它被翻得很旧。看见我拿起来,高中没有毕业的美发师说:“这本书我也看过。”

作为一本书,如果不是它必须有始有终,它几乎就是世界本身:自然、人性、体验、情感、哲学、科学、艺术——打开它,我们认识每一个字,理解其中绝大部分细节、结构,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孤独和喜悦、满足,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转折和思想蜕变的逻辑动力,感受到自然和生命之美,然而,只要合上书,我们立刻重回一片混沌。它让人似懂非懂,让人欲说还休。我们说不清它讲了什么、没讲什么。我们似乎开了窍,又似乎更迷茫。它和所有经典图书一样,可以立刻为喜欢的人形成单曲循环模式,有永难耗尽的意蕴和常读常新的魅力。

在陌生人眼里,禅和摩托车维修,摩托车维修和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带着被强行缝合在一起的刺眼的伤疤,或者哗众取宠的戏剧效果;然而,在读过的人眼里,这种结合如此和谐,如此美妙,如此贴切,如此令人信服,就像细胞阶段的孪生兄弟。在所有的规则以外,它寻找到或者制定了另外一个看待世界的规则。这规则穿透西方和东方,哲学和日常,理性和禅,朴质和良质,教育和生活,电击和摩托旅行,父与子,也穿透人群中的疯癫和独处时的宁静。它打开脑洞,让人重新认识世界和自我,但并不为此感到过分欣喜,而是更加谦卑。它刷新我们的已知,扩大我们的无知。它宏阔、深邃、庞杂,让人惶恐,让人敬畏,更让人真切感受康德说的: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作者的自然旅途还是思想攀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都是一本勇气之书,带着代表全人类的气象。也许作者也意识到了,以这样的高度与读者交流,无异于在人迹罕至、氧气稀薄的山顶说天书或者讲梦话,于是他策略性地选择从地上开始,从摩托旅途开始——与文学天才纳博科夫期待与理想读者在山顶拥抱不同,哲学天才罗伯特·M·波西格既然无法以天然亲民的故事为素材,所以他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爬过再高的山也必须下来说话。某种意义上,能上山的作家和能下山的哲学家,才是真正的人中龙凤。

摩托车的奥秘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摩托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赫拉巴尔的小说。在《甜甜的忧伤》里,他写了自己在啤酒厂做会计的继父,酷爱拆卸摩托车,整个酒厂的人都曾被他拉来帮忙,闹出了无数的笑话。在赫拉巴尔的世界里,摩托车是塑造继父形象的道具,是垃圾堆上的人群乐天人格的物质来源,和啤酒一样。

然而到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摩托车成为了它自己。它塑造钢铁,让它们变成零件,变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形状,作为细节组合在一起;它塑造旅行,让摩托旅行区别于徒步、汽车和其他一切方式;它塑造骑摩托的人,让他或主动或被动地了解、体贴、尊重和敬畏自己,直至最终和自己融为一体;它也塑造修摩托车的人,如果你没有专注的工匠精神,它就拒绝被修好,或者佯装配合,然后不断地在旅途中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作为人的创造物,摩托车穿行在自然之间,慢慢获得了与风雨相同的脾性与特质;而作为手段和方法,摩托车和骑手之间,则慢慢形成一种主客难辨的交融,获得物与心的默契。

摩托车也有主体性,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尤其对素有“齐物”思维的中国人而言。新鲜的是,这本书有能力把摩托车的主体性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地概括出一种准则,延伸到身边的万事万物那里,从机械、科技产品,到一切人类的创造物,包括哲学、宗教、数学、艺术等所有的修辞和理论;从摩托车修理到修辞学教学,再到旅行、爬山、钓鱼等等一切活动。书中,摩托车主体性变成了同心圆的圆心,激荡出波纹让每一个被波及的事物都产生自己的主体性。阿基米德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而这本书用摩托车构建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奇特的修辞,也绝对是崭新而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当物获得主体性,人免于被奴役、被“异化”的唯一方式,就是更努力地挖掘自己,获得更与众不同、更强悍的主体性,并想尽办法避免一切陷阱,找到自己“活得正当”的秘诀。当然,书中也写,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和他的旅伴约翰、思薇雅夫妇一样,用愤怒、批判、讨厌、拒绝来表达对科技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自视甚高;而与此相对,哲学的最高智慧用的则是和谐、宁静的一元论方式,是“一体感”,比如印度的禅、中国的道。宇宙中有一,也有万物,而“一”是万物的起源——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在“一”的统摄之下,没有绝对的等级,没有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寻找和论述原本也并不新鲜,或者说,它曾经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是,在已经被二元秩序分割好的世界里,在主客分明的逻辑链条里,我们对“一”的感受力无限减弱了;即便能感受到,也缺乏身体力行、始终如一的能力。我们被自己创造的科技培养出了傲慢,培养出了能够驾驭一切的幻觉。于是,我们更擅长以“我”为中心的辩证法,更擅长直奔目的,为此我们总是容易被问题倒逼,想迅速地面对和解决;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就忘了自己。我们总是想着“将要去什么样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目前身在何处”。这种迷失,在这本书看来,是生命最应该避免的陷阱,是比认知理解障碍带来的“真理的陷阱”和精神运动障碍带来的“肌肉的陷阱”更应该警惕的“价值的陷阱”。

书中这些抽象的,偶尔也很高深的思考,并非深入深出地表达,大多数时候,它都体现在真切的体验里,渗透在对人之常情言之有物的换位思考里。哲学家行走在大地上,哲学在摩托车上飞驰,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了无任何遮挡地身临其境的自由。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或许是很多与哲学有关的书最欠缺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是哲学命题的探求者,也是摩托旅行的实践者。在自己的哲学探求穷途末路的时候,他得了精神分裂,接受电击之后,他与长子克里斯开始骑着摩托车在美国大陆进行了横跨万里的长途之旅。所以,摩托旅行带给哲学的身临其境,于他而言,是走出困境、进入化境、臻于禅境。

良质和道

为了降低阅读难度,这本书特意穿插安排摩托旅程的描述和知识探求的肖陶扩(Chautauqua)——一种曾经流行的户外学习方式。摩托旅程有人物、有故事、有风景,在此时的时空中往前;肖陶扩有知识、有理念、有逻辑,让人在过去的时空中往后。当摩托旅程是在平原和沙漠上飞驰的时候,肖陶扩也在平面梳理中完成;而当摩托旅程变成登山之旅的时候,肖陶扩也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变成了探求最顶峰学问的过程。总之,仔细留心就会发现,作家在修辞结构的安排上匠心深远,在深入浅出上堪称典范。而这些,都构成了书的节奏感,它或许能够象征人生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然而,即便我们是有心的读者,这本书依然有两个谜题最难破解:一是关于良质的定义、根源,以及被重新发现和论证的哲学脉络;二是斐德洛这个人,他的实体、象征意义。如果再加上良质和斐德洛的关系,事情会变得更复杂。

书中说,良质指的是品质、特性、高级、素养,它通常在旅程遇到障碍的时候出现:摩托车不配合了,修理过程不流畅了,摩托需要真正的关心和倾听,而我们变得烦躁了。这时候,最需要冷静、耐心,需要价值感的确认,需要内心的宁静。良质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它在主客转化的瞬间产生,是顿悟得来的,是一体化思维的原点。它是物我为一、物我两忘,也是不可言说。它的确像老子的道,像印度的禅。它永恒,无处不在,但无迹可寻,开口即错。庸俗一点说,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化解不可解的难题的时候最需要的方法。它是转圜、变通、圆融,甚至,是一碗鸡汤。

它在唯物和唯心的临界点上,在实证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之前。与知识带来的理性相比,良质和朴质更接近,它更原始更本能,然而提倡它绝不是反智,它是一种更高级的质朴和天然。同时,更重要的,它不在金字塔的顶端,它拒绝成为绝对权威和绝对法则。它流动、弥漫、无形,它无限大,也无限小,它在世界所有的角落。即便书中不直接引用《道德经》,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世界观上的亲近。对我而言,在东欧作家赫拉巴尔以《过于喧嚣的孤独》向老子表达崇高敬意之后,又看到美国哲学家如此推重老子,内心的欣喜难以言表。

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良质的重要,我们也很容易就被说服了。同时,他在书的前半部分,讲良质和东方哲学的密切关系,到了后半部分,他又为良质寻找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源,他找到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关注古老的辩证法和修辞术,他在理性出发的地方寻找良质的影子。应该说,他找到了,也就是说,原本他以为的发明之功,原来只是一场再发现之旅——良质自古有之;而之所以有一段时间他陷于穷途末路的癫狂,是他缺乏发现的能力。

原来,良质存在与否与能否被发现,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而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或者说作者真正的勇气,就是在绝望中穿越了理性的乏味、二分法的僵化和金字塔思维的刻板,穿越了没有良质做支撑的自我在现实中一再碰壁,在思考中一再绝望,在面对家人、朋友、世界和自己的时候一再产生冲突和矛盾的绝境,重回内心的宁静。“你必须要独自经过那死荫的幽谷”,方能遏制疯癫,保住生命。而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良质,是天地间最不可或缺的尊严,与它相比,知识、理性和价值追求,都在其次。

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在生活中捕捉良质的难度更大了。互联网带来的庞杂信息一再向我们展示世界的复杂和单调,信息茧房一再让我们体会人的卑微和渺小。如果说虚拟世界出现之前,良质是影子,太阳出现的时候我们尚能看到,那现在,良质仿佛变成了鬼魅,唯有有勇气面对极致黑夜或许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换句话说,在虚实难辨的世界中,良质变得更紧迫、更必要了,然而,发现它和捕捉它却更有难度了。甚至我们都忍不住怀疑,倘若波西格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和AR时代,他能走出疯癫重回宁静吗?他能获得禅的奥义,体会摩托车旅行的哲学含义吗?为他提供了禅的哲学的印度,可是目前的软件大国了。

那么,为了追寻这稀缺的良质,我们要变成斐德洛吗?显然不可能,代价太大了。在书中,斐德洛既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物,也是发现良质之前的作者本人。他迷茫、困惑、执着、热情,他真诚地求解、充满激情地对抗,他认真地走着弯路。作者看着他,是看曾经的自己,而我们看着他,更多地是看现在的我们。当备受僵化的学术体制折磨的斐德洛终于蜕变成了在摩托车上飞驰的波西格,开始享受自然的时候,我们为他欣喜的同时,其实已经开始在帮自己避免更多的价值陷阱和成长弯路。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来自于四处游荡,我们或许该庆幸,在阅读的游荡中,在不放弃精神生活也不想陷入疯癫的思考型活着中,遇到了波西格,遇到了这本书,遇到了一本把哲学巧妙安放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他让我们知道,在生活卡顿的时候,有比焦虑和绝望更好的方式。

“我”到底应该在哪儿

尽管书中讲了很多理念,很多经典,但却很少直接引用。为数不多的几处中,其中有怀海特说的:“所有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柏拉图最为人熟知的,是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这样的问题依然有效。无论是无目的的摩托旅行,还是对良质的追寻,始终都是在世界中给“我”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找一种自洽的状态。

起初,作者的自我是在人群中的。他在大学,先学习后教学,他发现大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他想凭一己之力改变,初见成效之下,却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他抗争,不想做牧羊人鞭下的羊,无能到只能受教和违心地改变;他想成为下山的狼,猎杀知识领域中的天真和无能。他拒绝臣服,他的聪慧和执着带给人威胁感,于是收获到的只有敌意。他面临选择:留在人群中,成为庸人或者疯癫的智者;离开人群,独自去远方,成为孤独的荒原狼。

最有意味的是,他很快就意识到,独自去远方也并不浪漫。所谓“诗和远方”,绝不是“我”的应许之地。因为在去远方的路上,要吃喝拉撒睡,摩托车会坏,会遇到恶劣天气,会走到悬崖边上,会发现原本志同道合的朋友原来在价值观上水火不容,血缘亲情之下的父子也是两个相克相生的个体,更会发现,倘若围困自己的牢笼在心里,走多远都无济于事。去远方,是物质的,不是纯精神的;去远方,无法逃离自我,而是相反。因为这个略显残忍的提醒,这本书对读者和世界保有了最大的善意——诚实,正如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为诚实的人一样。

与独自去远方的消极面相对的,是留在人群中的积极一面。如同在瓦尔登湖边生活了两年多的梭罗重回滚滚红尘一样,体验过极致孤绝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样的真理:在人群中生活并非只有庸俗下去和变得疯癫两条路,在禅和道的指引下,人群也可以是“我”最独特、最自由的栖息地:“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对今天的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活着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和不幸的事”,梭罗是梦想,远方也是梦想,“我”总是要在人群中试炼。那么为了免于痛苦和孤独,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远离精神和思考呢?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自由自我的向往和追求呢?至少,可以让精神在生活中的占比无限缩小,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这样做了。为了让我们对放弃精神生活的后果提高警惕,波西格及时地提到了“进取心”,提到了人应该负有的让世界改进的责任。不同的进取心之下,内心的平静也是有层级的;而“你之所是”与“你之所视”也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

书中写,旅伴约翰夫妇很快就和他分道扬镳了,与他一直同行的,是十一岁的长子克里斯。在少年眼中,摩托车上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他无从知道,甚至也无暇顾及。他只能看到克里斯直接的情绪反应。面对困难,克里斯会有迟疑、退缩和胆怯,也会有愤怒、抱怨和借口。他坐在父亲身后,慢慢可以越过他的肩膀看到更多的景象。他会认真地听父亲读梭罗,也会表达自己曾经害怕失去父亲的恐惧。他笑,他哭,他无助,他真实地展现稚嫩而本能的自我。在波西格眼里,他是未来,是“我”的延伸与变化,他会开启另一番摩托车旅行,抱着“正确的态度”。

或许,无论轮到哪一代人面对世界,这世界原本都没有伤疤,甚至连分界线都没有。它只是变化,流动,漫溢。是“变”让人感受到不确定、不安全,让人自我怀疑,于是我们用修辞、分类、创造分界线来创造“不变”,创造信任。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创造里,久而久之,就忘记了真实和创造哪一个是源头。然而,当我们要剥离创造的盔甲去寻找真的世界的时候,更多人倒在了途中。所幸,波西格没有。于是,他之后的很多人,都因此得以幸免。

在波西格带领下,我们深入到世界的内部,看到了变与不变,找到了人群中真实的自我。我们变得谦虚而安静。在书的结尾,波西格说:

“我们赢了。情况正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几乎可以这样期待。”

原标题:《午间阅读 |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停下,或者去远方》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

    4617作文网女宝宝起名诗经楚汉传奇演员表圣代冰淇淋多少钱血观音百度云纹身店起名大全灵媒解析夺宝秦兵5大战区实力排名店面起名网免费起名大全商丘给小孩起名哪里好gongsuoxinyu明的字辈排行起名干鲜副食店起名字薛仁贵传奇分集剧情易方达改革红利姓李的鼠宝宝起名大全贺少的闪婚暖妻电视剧流星网络电视美国巧克力销量飙升阴晴圆缺起名带旭女孩女孩起名免费水千丞的全部小说唐门高手在异世起蔬菜公司名称重生之平淡人生帮孙子起小名孙权劝学原文翻译周易商店起名鼠宝宝二月起名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