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道之源,智慧之美

大道知行 2020-11-13

《周易》的生活智慧

今天学《周易》,就是要学《周易》的智慧,而《周易》的生活智慧呢,可以概括为一个“变”字。“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西方人以前翻译《周易》,就是翻译成“变化之书”。《周易》讲“变”,就是强调人们要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在这种顺应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远处于一种恰当有利的位置。具体来讲呢,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运的时候如何防止变;一方面是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如何促进变。简单一点说,就是如何变和如何不变。

比如说,你现在很成功,你希望保持住这种势头,那你就要防止变,但防止变的办法仍然是变。变什么呢?就是调试自我,谦卑虚心,戒骄戒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成功。大家知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很多荣誉,很多好处。这个时候你如果骄傲自满,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比别人行,那就麻烦了,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促使你走向失败。所以清朝的名臣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话来形容人生的最佳处境,那就是“花未尽开月未圆”。花开尽了,那么紧接着的就是凋谢;月亮圆了呢,紧接着的就是亏损。所以这个时候呢,就需要你想办法不让它开尽,不让它特别的圆。那我们说现实中的花,它开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尽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圆的。但是人呢,却可以透过自己的努力来做到未尽开,未尽圆,方法就是谦卑。《周易》里面有一卦,名字就叫《谦》,汉代人说,《周易》里有一卦,大可以保一国,小可以保一身,指的就是这一卦。现实中,我们看到听到过多少这样的例子呀,比如很多企业,曾经名噪一时,结果说垮一下子就垮了,走马灯似的。为什么曾经有那种好的势头,却保持不住,就是因为不知道怎样防止变,不知道怎样通过变来防止变。

那么,在失败或倒霉的时候怎么促进变呢,人的一生总不会时时事事都顺,你倒霉的时候,走背运的时候,环境不好的时候,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你就要促进变,这叫穷变通久。穷是指你现在境况糟糕,变是要变这个“穷”,通则是克服、超越了穷,也就是走出了困境。这就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败越要有信心。我常常做这样的比喻,成功、辉煌时就好比登上了山顶,这时如果不谦卑,那你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下坡路。失败、倒霉时就好比走到了谷底,这时只要你保持信心,坚持不懈,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坡路。

防止变或促进变,都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相传在周庙里边,有一种器皿,叫“右坐之器”,这种器皿有一个特点,注满水以后呢,它就倾覆;注得太少,它也是倾斜的;只有恰到好处的时候,它才能够端正。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来到这个地方,问看庙的老头儿,说有没有这么回事儿,这个老头儿说,确实有。孔子就让弟子取了一瓢水试验,果然如此。孔子看罢,慨叹道:“呜乎!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也就是说哪有满了而不倾倒的呢,言外之意就是太满了,就容易倾覆,就容易溢出来。这个时候他的弟子子路,就问孔子,保持盈满有没有办法,孔子说办法是有的:“持满之道,挹而损之。”也就是说,保持盈满的关键在于要注意“损”,具体说就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意思是高但能够变得卑下,满但能够自己虚心,富贵但能够节俭……孔子认为,“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周易》讲变化,就是这样,要让人变得恰到好处,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低谷,恰到好处,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恰到好处,就是保持成功。

防止变也好,促进变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变。但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周易》讲变,根据就是“时”,也就是“变通趋时”。《周易》中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为了便于大家听懂,我想结合着“屈伸随时”这个成语来讲。我们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变。但什么情况下屈,什么情况下伸,这是有智慧的,“因时而变”就是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呢,顺而能进易,逆而能屈难;逆而能屈易,屈伸随时难。人们常常讲“识时务”,这里面就特别强调一个“时”字。

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他在复仇雪耻时主要依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文仲,一个是范蠡。这两个都是经邦治国之才,可以说,尽忠忧君、经邦济世的谋略,是差不多的,但一个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一个流连忘返成了刀下鬼,下场很不一样。据历史记载,勾践在灭掉吴国之后,曾经摆宴庆功,群臣欢呼雀跃,喜形于色。但是,越王勾践却面有不悦之色,一般的人都没有察觉到,可范蠡一眼就看透了勾践的心思,知道勾践这个人不愿意把灭吴之功归于臣下,心胸比较狭隘,虽然他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个时候已经胜利了,他狭隘的心胸就表现出来了。范蠡发现了他这一点,猜透了他这一点,因此就暗自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打算。于是范蠡就向勾践请求退休,勾践沉思了半晌,然后煞有介事地对范蠡说,你范蠡不能退休,不但不能退休,我还要分越国一半给你,要你和我一起掌管越国,而且你必须答应我,你不答应我,我就杀掉你。范蠡当然心里明白,他知道杀掉他是真,分享越国是假,所以就悄悄地打点行装,带着家眷泛舟而去。史书上说他到别的国家做买卖,成了大富翁。范蠡逃离越国时,曾给老朋友文仲留下一封信,告诉他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要早作打算,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可惜的是,文仲收到范蠡的信以后,犹豫不决,结果当他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打算退隐的时候已经晚了,勾践赐死的宝剑已经送到了。最后只能是横刀自刎。

从《周易》的角度来讲,文仲的悲剧,就是没有处理好屈与伸的关系,也就是不知道因时而变。勾践兵败会稽山之后,求贤若渴,文仲当了大官,可以说是得时有位,因为勾践要复仇,文仲有韬略。但当勾践灭了吴国,雪了国耻之后,文仲仍身居显位,就是有位无时了,文仲忠君忧国之心没改,勾践阴险毒辣之性已彰,结果必然是时位乖离,因位而招祸,也就是说,这个位反而成了文仲的祸端。这就是不能因时而变的惨痛教训。相比之下,范蠡在勾践用人之际,能够因时得位,施展经邦治世之才;在勾践如愿以偿之后,又能因应时变,急流勇退,改行经商,所以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看来,因时而变是与时偕行,亦即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所以我们说,《周易》讲变,根据的就是“时”。因此,有学者甚至认为《周易》就是讲“时”的书。

那么,如何把握时呢?《周易》认为要想很好地把握时,就要多在“知几”上下功夫。“几”是什么?通俗一点说,就是苗头,兆头。《周易》里面有一段话:“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什么意思呢?“几”,我们说了,就是苗头、兆头。“深”,就是“幽深”。这两个方面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神”,也就是变化莫测。因为变化莫测,才难于把握,才需要下功夫认真地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当然是《老子》里面的话,“合抱之木”,特别粗的一棵大树,“生于毫末”,一粒种子种下去,然后长出幼芽,这个幼芽如果有一个合理的生长,最后就会成为参天大树。“九层之台”,一个很高的台子,“起于累土”,是一筐土一筐土垫起来的。“千里之行”,很远的路,“始于足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这些话都是在强调开好头,并坚持下去。

《周易》里面也讲到了类似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关键看你能不能及时地辨察出来。天大的坏事都有一个开始,你能及早辨察,就有可能避免。所以,《周易》特别强调“知几”的功夫。认为如果能够发现并研究细微的征象,就能够成就大事业,就能够无需着急,万物速成;不用费力,事半功倍。这叫“知几,其神乎”!也就是说,知道了“几”,知道了这个苗头和兆头,就能够达到很“神”的程度。因为“几”是“动之微”,是“吉凶之先见者”,是吉凶最先表现的那个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经非常明显的时候,才能够判断吉凶,而“知几”的人能在吉凶刚刚开始表现的时候,刚刚开始露头的时候,或者吉凶还没有表现出来,而有苗头的时候,就知道了。

给大家举一个春秋时期的例子,这个例子不是讲“知几”的,但它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几”对于这个结果是多么的重要。据《战国策》记载,中山君有一次犒赏手下的臣僚,但由于羊肉羹做得不够,其实也就差一碗,大夫司马子期就没有分到这碗羊肉羹,结果司马子期就觉得中山君小看他,于是怀恨在心,一怒之下跑到楚国,游说楚王出兵讨伐中山君,结果楚王出兵,打得中山君溃不成军,夺路而逃。在他逃跑的过程中,有两个人提着大刀,尾随于后,始终保护着他,但中山君并不认识这两个人,所以他就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保护他。这两个人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快饿死了,您正好遇上,赐给他一碗稀饭,救了他一命,我的父亲临死之前,告诉我们哥俩,中山君有事的时候,一定要豁出命去保护他。”中山君听了这哥儿俩的叙述,仰天长叹:“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与不期众少”,给予别人不在于多寡,而在于“其于当厄”,在于他正好需要的时候;“怨不期深浅”,怨恨不在于浅也不在于深,“其于伤心”,在于你是不是伤了这个人的心。中山君因一杯羊羹亡国,又因一壶餐得救,说明这个“几”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形成的。

我举这个例子,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但是也能够说明“几”的意义是何等之大。我们如果能够知几,能够事先观察到苗头、兆头,就能够因应时变,防患于未然。所以《周易》这部书又被称为“忧患之作”,忧患的目的是防患,防患必从忧患始,知几就是忧患。

《周易》的生命智慧

《周易》的智慧可以分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两个层面,前面讲的是生活智慧,现在再来看一看生命智慧。

生命智慧主要是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讲的。这方面,可以用“乐天知命”这句成语来表述。“乐天知命”,就字面的意思说,就是乐其天然、知其命运。而乐其天然之“乐”,又必须以“知命”为基础,所以“乐天知命”,归根结底还是“知命”。说到“知命”,人们可能总觉得神秘兮兮的。其实不是这样,《周易》里面讲的“知命”一点神秘的成分都没有。

“知命”,是孔子很提倡的。怎样理解孔子的“知命”说,可能会人言人殊,但我的体会是,孔子所谓的“知命”,实际上就是认识你自己。有例为证: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樊迟,有一天樊迟去孔子那里请教种庄稼的事儿,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你要想学种庄稼,可以问老农。樊迟又问种花的事儿,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园丁,你要想学种花可以去问园丁。樊迟碰了一鼻子灰,就出去了。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干不了大事的人呐,“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上的统治者,如果好礼的话,那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他;统治者如果走正道、崇尚正义的话,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他;统治者讲信用的话,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为他效命、不为他效力。统治者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周围的老百姓,就会抱着自己的小孩跑到他这儿来要求当他的国民了,哪里还用得着学种地、学种花呢?

孔子这一段话,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说明,像他和他的弟子,上天赋予他们能力,不是让他们学种地、学种花的,而是让他们当帝王的老师,在社会上宣传仁义,宣传忠信,让他们“导之以政,齐以之礼”。所以孔子一点也没有因为种地不如老农、种花不如园丁而感到自己缺少什么,反而斥责想在这方面获得知识的樊迟是个成不了大器的人。这就是孔子的天命自觉,这就是孔子所知的命。换句话说,孔子认为,他自己的使命不是种地,不是种花,而是做帝王师,为这个时代指一条明路,为这个社会提供一种规范。这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天命自觉。

就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孔子的知天命,实际上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周易》所讲的“乐天知命”也是这个意思。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知道了这个命,你就能够很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并踏踏实实地去实现它。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即使遇到艰难困苦,也无所畏惧。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遇到了多少困难,但孔子从来没有灰心丧气过,比如在匡地,生命受到威胁,大家都很担心,孔子却坦然地说:“文王既然已经成为历史,记载他的思想的文献不是在我这里吗!天要想灭这些文献,像我这样的后继者就不可能得到这些文献,天要不想灭这些文献,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在这里,孔子拿文王说事儿,拿老天说事儿,实际上就是拿自己的使命自觉说事儿。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乐天知命”呢?《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透过“穷理尽性”最后达到“命”。穷理,用《周易》的术语说就是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尽性就是发挥人的仁义之性。在这里,理是就着万事万物讲的,性是就着人讲的,其实是一个东西,至少是有相通之处。比如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树有树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狗有狗的特性,猫有猫的特性,这些特性从哪儿来呢?古人认为是天所赋予的,这就叫“天命之谓性”。也就是说天所赋予的这个东西,落实到狗的身上就是狗的性,落实到猫的身上就是猫的性,落实到植物的身上,就是植物的性,当然落实到我们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性。所以我们穷了物的理,也就理解了物的性,理解了物的性,也就理解了宇宙的变异法则和人的本性,把人的本性发挥出来,就是尽了人的性。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路数,《周易》特别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换一种说法,也就是穷物理以明人事。比如《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等等。在这里,“天行”即日月星辰在天上的运行,“地势”即山岳川流在地上的形势,以及“云雷”即云彩与震雷、“山下出泉”即山下冒出甘泉等等,这些都属于自然现象,都包含了事物之理。

《周易》教人们透过这些物之理,去体会社会人生之理;看到日月星辰无休止有规律的运动,人要效法它,去体会自强不息的做人准则。看到大地养育万物乘载万物的特性,人要效法它,去体会厚德载物的美德。这种思路对我们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他教我们如何透过自然理解人生,如何透过自然之理提升人的德性层次。比如说,我们看到蓝天,看到白云,看到银河,看到繁星,或者去旅游胜地,看到美景,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或者说,我们能不能也学着《周易》教给的思路,从做人的层面,从德性修养的层面,兴发一些感慨,体验一种道理呢?如果这样做,你就是在穷理尽性;如果这样做了,你就一定会在生命的层面产生一种特殊的感受。孔子说话经常联系到自然,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还有孔子站在河边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都是在用自然之理打通生命之理呀。所以,《周易》特别强调观物取象,观象取意;强调效天法地,明白宇宙之理,贯通生命之道。而这,也正是乐天知命的最终目的。

贯通生命之道,在《周易》的表述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在这个世纪之交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尤其是前几年,翻开杂志,几乎都发表多篇讨论天人问题的文章。我本人也写过一篇,我的体会是,天人合一,其本质是在探讨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人存在的根据是上帝。《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讨论人存在的根据便需要讨论天人关系问题。

天人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我重点说说乐天知命为什么要落脚到天人合一上。前面说了,《周易》讲乐天知命入手处是穷理尽性,穷理就是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尽性就是发挥人的仁义之性。照《周易》的说法,能做到这样,就能够对宇宙人生有一个合理的理解,并因此使自己的生命活动也逐渐地合理化,而最合理的状态则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奉天时,后天而天弗违”。合天人,合四时,合鬼神,实际上就是与宇宙合而为一。达到了这种合一,对于生命也就有了新的理解。所以《周易》是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讲天人合一的。正因为这样,《周易》才特别强调“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特别强调“生”,而“生”恰恰又是宇宙合理性的最佳表现。

所以《周易》讲变、讲乐天知命等等,最后又可以归结为讲合理性这三个字:讲宇宙的合理性,讲天地的合理性,讲自然的合理性,讲社会的合理性,讲人的合理性。合理性三个字也把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串通起来了。所以严格说来,在《周易》那里是没有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的区分,我们做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讲述的方便。把合理性这三个字,再精简一下,就是一个道字,而人如果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合理性,遵循着这样一个道来建构自己,展开自己的生命历程,那么就会与宇宙的合理性合而为一。这种合一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我不清楚,因为还没有体会到,总之是很高的境界,也是最合理的存在形式吧,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本文摘自《<周易>智慧就在我们生活中》(作者杨庆中),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617作文网诗经起名大全大气女孩名字内蒙古周易书店周公解梦梦到红薯免费周公解梦查询周易取名在线男孩起好名字大全周易测出公司名电力行业起名给小孩子起个大名养殖公司免费起名大全七图画的起名吉利字易经算命化解大气起名大全周公解梦破解原版2345实用查询够力经典梦册解梦梦想海贼王破解周易说下载版模拟公司起名2019猪宝宝女孩起名大全ps中计算命令在哪叶罗丽精灵梦破解版游戏电气店铺起名七夕起名送给宝宝起名字的网站旧日噩梦剧情解析属猪宝宝取名起名大全宜忌四柱算命方法起名字姓张的猪好宝宝孕十二周容易饿最新周易起名公司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