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无障碍
  • +1

埋下一颗反思和尊严的种子:学人2021年私人书单(哲学篇)

2022-02-09 0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学人君 學人Scholar

学人君按:阅读是精神的远足,严肃阅读是智力的操练。为肉身所累的人困居一隅,精神却可凭一纸之力穿越古今、横亘东西。而在茫茫书海中披沙拣金、俯身寻贝时,同行之人的阅读踪迹,或许是一份可供借鉴的宝贵地图。

在2021年岁末,学人君继续邀请五十余位来自多个领域,以阅读、思考及写作为志业的“读书人”,梳理本年私人书单,并附以点评。所选书籍,凡两百余本,主题各异,偏于学术但不废通俗。经汇编整理,将分数期推出。

本期私人书单汇编主题为“哲学”。图书分类、排序大体按内容所属主题、时间,但一些“模糊地带”只能“模糊处理”,还请读者知悉。

本期荐书学人

(依照荐书顺序排列)

蔡 翔 吴 蔚 刘悦笛 辛允星

陈 潇 方朝晖 胡江涛 李文倩

刘业进 梅剑华 吴万伟 李永峰

封 龙 徐颂赞 盛邦和

哲学与当下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安东尼·麦高恩 著

王喆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荐书人:蔡翔,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博士

相比起接近寓言故事并带有浓浓的黑格尔史观的走神秘悬疑风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更接近于一次成体系的哲学普及,同时也更具备平白浅显的文风,在轻松愉快的聊天对话当中完成了绝不仅仅止步于入门级的哲学教育。

-《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福柯 著

刘北成/杨远婴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荐书人:吴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博士

读福柯从《规训与惩罚》开始很好,全书真正关切的就是现代社会权力的技术形态问题,以现代监狱制度的普及化作为切入点。福柯对史料的运用别出心裁,总能找到那些日常隐秘的角落,从最极端的酷刑示众到纯粹的监禁隔绝将罪犯与公民对立化,再到通过全景敞视建筑使原本运用君权制服罪犯演化成精致、文明的监视记录之网,背后还带着积极正向的教化、重生的拯救之意,从而使得权力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一种文明的技术手段将之镶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关系细节里。福柯最值得被铭记的是他燃尽自己生命能量而无所保留的批判精神,在你我心里埋下一颗反思和尊严的种子。我相信,每个人读福柯最终能读出一道光谱。

-《伦理学新说》

李泽厚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荐书人: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本书为李泽厚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李泽厚先生在序言里面直陈:“蒙人民文学出版社允诺,同意我讲有关伦理学的拙作四种合成一卷出版。其中《述要》一书乃核心所在,因此我未按时间顺序,将其置诸卷首……我认为,今日伦理学应既承续传统又突破之,可言前人之所未言,可有异于古今中外之诸多论著,而对先生及未来或具有重要意义”!该《伦理学新说述要》还收录了李泽厚先生与笔者的两个对话《伦理学杂谈》(2018)和《历史、伦理与形而上学》(2019),后者也是李先生生前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对话录。

作为《伦理学新说述要》(2019、2021)、《伦理学纲要》(2010、2019)、《回应桑德尔及其他》(2014)和《什么是道德?》(2015)四部伦理学论著之合集,这本遗著系统地阐述其“伦理学新说”:一是伦理(外在规范)与道德(内在心理)作二分,并“由外而内”讲道德的起源;二是道德内作意志、观念、情感三分,调和康德与休谟,认为理性为主,辅以情感;三是道德外作传统宗教性(私德)与现代社会性(公德)二分,主张以“情本体”的中国哲学来解决当代既人欲横流又理性跋扈的问题。尽管所有这些新构只是概括性的哲学提出,具体探讨仍留待有关学科继续深入探讨,但李泽厚先生晚年的伦理学构建的框架却已昭然若现。

此外,2021年元月在岳麓书社出版的“当代湖湘伦理学文库”当中又收录了《李泽厚集》一卷。该书既收录了《伦理学新说述要》全部文字之外,另有附文两篇和一个附表《中国历史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差异》。这本《李泽厚集》也不应被视为李泽厚伦理学的增补的增补,它的确是在《伦理学纲要》(2010)、《伦理学纲要续编》(2017)、《伦理学新说述要》(2019)等一系列伦理著作之后的最新结集,亦算是一部总结之作吧。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

邓晓芒 著

人民出版社,2013

荐书人:辛允星,绍兴文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师

本书是作者对“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这一重大学术议题的系统总结性成果,全书字数高达80万,不仅引入了很多的现代学术理论,而且还结合了很多的历史(民间)社会典故,在保持理论深刻之同时还不失文字表达的生动活泼,可谓是已达到“内容博古通今”和“文风深入浅出”的奇特效果。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益显示出其生命力和重要性,相信,对本书的阅读必将带给我们很多的心理震动。

-《价值的理由》

陈嘉映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荐书人:陈潇,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初读《价值的理由》一书,在2014年秋。那时,我在南宁念研究生,与纽约的胡先生通信。先生回我,近来大学同学嘉映去看他,推荐我读读陈嘉映的书。陈嘉映,当然知道了,大学时就知道,《存在与时间》的译者。遂到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价值的理由》。看篇幅,不算大部头,与哲学著作的庄严感不相符。翻目录,没有哲学家的名字,也没出现什么学术概念。我断定这是一本散文集,陈嘉映教授的茶余闲作,就这么翻了一遍。

现今回过头来,反观当时的心态,也有些奇特。总以为,学术论文是正宗,像《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刊登的文章,以西方哲学史上某一时代某一人物的某一思想观念为论题,接着是摘要、关键词、导论、正文、结语,中间辅以脚注,末尾附上参考文献,篇幅八千一万。样貌规整、体量厚重。不如此,则不算学术,只能视为作者的个人感受。尽量少谈“我”,最好是没有“我”,以免显得不够客观。

大学时候,我也读林语堂、朱光潜、朱自清、季羡林的散文,当作经典来学习、模仿,涵养自身,并不曾看轻它。到陈嘉映教授这儿就双标了,寻思着为《价值的理由》标签归类,以求心安。哲学论文,又不像,篇幅太短,正文也没什么脚注。散文嘛,显得不务正业。姑且称之为“哲理散文”吧!网上流传着一段康德学家邓晓芒教授《旅行人信札》读后感,盛赞陈嘉映是他们那一代人里的文体家,行文古雅,用语考究,品评其性情,觉其颇早就了悟人世的空无,显现出生命的大情怀大自在。观邓晓芒教授的文章,从部头来看,够大,从论题来说也颇富学理,比如《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不怎么写小文章。虽听说思想家要淡出,难不成散文家也得退场,学问一家来唱独角戏?

来北京随嘉映先生读了几年书,发觉我的“哲理散文”一说也是和稀泥。哲学是什么?先哲言,格物穷理。嘉映先生说,哲学就是说理,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嘉映先生一代学人,与他们的上两代不大一样,普遍专业化,显得很硬。反过来,不能说季羡林的文章、译作不专业,但寻常事理烟火人家的文字亦复不少。嘉映先生的文章,显得另类,是因为他的同代知音太少,简单来说,是其他人写不了文章,心里也不怎么想着读者。嘉映先生说,哲学作为纯理智的运思方式,是希腊的,还没有进入中国。我想说,奇怪的是,学术界的问题域又太外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

接着说到今年初上海文艺新版的《价值的理由》,重读一遍,相比于从前,理解上长进一些,依旧不得真味。简言之,是一部篇幅不大的大书,得慢慢读,细细品。《价值的理由》,值得说,可以说的地方不少,挑印象里重要的来谈几句。开篇即引《哲学何为》里的一句话:“哲学……,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纯粹求知的冲动,而是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所以,说哲学起于惊异、好奇,不如说源于困惑,源于我们现世人生的困惑。嘉映先生就哲学本性的追问,既标示出古代哲学-科学的来路,也指明了哲学-科学分野之后,近代哲学的去向。哲学始终维系于苏格拉底问题,即一个人该如何生活?这可谓当代中国思想界的“空谷足音”。

《救黑熊重要吗?》一文,嘉映先生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我跟我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往后,他提出了“周边世界”的概念,从个人具体处境出发来看待世界,即个殊性视角,是嘉映先生处理诸多论题的重要立场,也是其过人之处。“周边世界”的思考方式,也体现在他对宗教、信仰、中西文化比较的论述之中。

《哲人不王》,单看篇名,即出手不凡,无疑神来之笔。大学时候读《哲人不王》,是对着倪梁康教授的《哲学何为?哲人何为?》和刘小枫教授的《回答“应该如何生活”必须吗?——施特劳斯与伯林》两篇一起来读的。在《哲学家与隐居生活》的访谈中,嘉映先生对哲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延伸。他并非简单地从现代知识人立场,对哲人王、帝王师予以批评。他认为,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抱负上属同类,并进而言之,古代中国读书人与权力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有哲人的终极关怀都在良善政治秩序的建立,庄子是个另外。验诸历史,嘉映先生认为,政治有其自身的逻辑,君王永远不会以实现哲人的道为目标,倒会反过来利用哲人。

这本书很薄,但颇为厚实,惟有读者诸君打开来了才知究竟。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什么样子,仲尼与群弟子论学的现场如何,我觉着,恰似《价值的理由》这般。选择一项价值,需不需要理由?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义人施以援手。嘉映先生说,义人只是做了他想做、该做之事,当时并没想过什么道德原则、行动理由。义人依其本性行事,依其所“是”,而使之现实。他就是这么一号人,做了这回事。这话说起来,有点像同语反复,听起来看似平白无味。细细琢磨,却有深意存焉。

-《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

何怀宏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荐书人: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本书希望转换一下人们的视角,改变一下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长期以来的关注方向,让它真正回到现实中来。它所提出的现代人重建伦理的路径,不是什么崇高神奇的境界,不是个人意义的终极关怀,而是以良心为基础、从当代人最基本的义务做起,它关注到社会生活中固有的最肥沃的道德土壤。良心能不能给当代人提供一些最基本的义务,通过在全民中达成共识,真正提升全民道德的水准,引领文明社会的建设?这是《良心论》一书发出的声音。

本书最大的特色或许不在于作者汇通中西、由古通今,而在于书中提出的所谓“底线伦理学”这一想法。作者用心最深、最能体现此书立意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而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也都可由此找到。从作者在全书的探讨来看,他所谓的“底线伦理学”,讲的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义务”(页414)。

-《我与你》

马丁·布伯 著

陈维纲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荐书人:胡江涛,阿克梅书店店长

《我与你》提出了两种处世态度——我与“它”,我与“你”。“它”是可经验、研究、利用的存在,“它”是世界的常态,是物质的深渊。我与“你”则是经由“相遇”而建立的纯粹本真的关系,永恒之“你”的出现将精神引入运动与更新,以破除“它”之世界的牢笼。“你”的出现呼求一种献身精神,要求“我”走出遗世独立的孤绝状态,要求“我”敞开自己,在与“你”的对话中创造生机沛然的精神生活,这里需要一种悲剧精神,面对不确定的处境并承担冲突。隐微地批评了哲人孤绝的沉思生活、僵化的教会制度与信仰生活、暴政制度,因为它们阻隔了“我”与“你”的相遇。

-《世俗时代》

查尔斯·泰勒 著

张容南 等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6

荐书人:李文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后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一书中,旨在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即在过去的五百年间,西方社会从信到不信,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全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作者认为西方社会宗教信仰的“衰落”并不是由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直接导致的,而是源于人们在道德观念上的巨变。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

迈克尔·波兰尼 著

徐陶 许泽民 译

陈维政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荐书人: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批判哲学是相对于“批判哲学”而言的;批判哲学是相对于中世纪哲学而言的。批判哲学否定神、否定未经理性审查的习俗、传统和宗教,否定王权,否定贵族,否定中世纪以来的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批判哲学近似等于“启蒙哲学”。批判哲学就是“勇敢地使用你的理性”,运用理性审查一切现存事物,包括社会秩序和文明本身。这不免高估理性,把上帝拉下神坛,把理性抬神坛上去,形成一种“理性宗教”,这其实是理性的自负,走向了理性的对立面,走向了唯理性主义。激进启蒙哲学用理性摧毁一切价值、意义和信仰,剩下的只有理性知识表达的自然定律和物质运动,显然,人,人类社会,社会实在,例如货币这种东西,你不能用纸张的物理性质来定义。批判哲学走向了客观主义的泥沼中。

波兰尼反思批判哲学,试图建立自己的“后批判哲学”:信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人需要有信仰。丧失信仰的人独尊理性将把人类带向危险的方向。波兰尼主张,把个人信仰、信念、激情、直觉、缄默知识作为理性的基础,把理性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主体交互的动态网络中来理解。理性是许多个体的大脑构成的脑际互联网的涌现性。

-《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及其变种》

P.F.斯特劳森 著

骆长捷 译

商务印书馆,2018

荐书人: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会有思想盲区,在某些领域,三流的文章都可以看得烂熟,换到另外一些领域,基本的经典都不曾顾及。但天下的书那么多,怎么读的过来?毕竟我们不是处在夏曾佑的那个时代,可以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读完中国书,何况那时也只有中国书。斯特劳森是20世纪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不假,但我也仅仅读到他在批评罗素时的《论指称》(On Referring 1950)一文,他是英美学界最有影响的康德研究学者,《感觉的界限》是必引之作;他也是最早在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之后,扛起形而上学大旗的人物,《个体》一书出版于1959年。该书反对修正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现象与实在,存在某些标准之下真实的事物是一种错误观念。转而坚持一种描述的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就是要描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结构,研究世界及其部分之间的普遍必然特征。

我读到的这本小书,属于演讲总结之作,篇幅不长,领域宽广,观点独到。作者探讨了在知觉、道德、心身和语言四个不同领域之中的一些相似结构,他认为在这些领域都存在着两种自然主义:还原的自然主义和非还原的自然主义之争。一般来说,他反对科学实在论,持有一种常识实在论。但更重要的,在他看来我们不能坚持某一种立场,而批评另外一种立场,除非我们有一个绝对的立场可以评判彼此的立场。例如在心灵哲学中的还原论与非还原论之争,不存在二者谁对谁错,彼此都有一定的真理性。认为存在一种更高的立场,这种评判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当前学界,有这种幻觉的研究者还真不少,本人就曾一直在这种幻觉中挣扎。

有机缘读到这本书,是因为重读了叶闯教授的《语言 意义 指称:自主的意义与实在》的第五章,他站在斯特劳森一边认为既不可能把语词的意义自然化,用奎因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解释;也不可能把语词的意义等同于使用,用维特根斯坦意义的使用论解释,因为“当我们把自然中的一条狗识别为一条狗时,也就隐含了对概念和类型的把握……自由地使用抽象概念是对这样的事实的自然的合法的反思。”斯特劳森提示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那些明显的事实,即便是抽象的事实。

-《旅行的意义:出游的哲学家》

The Meaning of Travel: Philosophers Abroad

Author:Emily Thomas

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旅行一直是隐藏在很多哲学背后的话题。苏格拉底和康德都以不旅行而闻名世界,他们一辈子几乎都一直呆在故乡雅典或柯尼斯堡城内。当然,也有很多伟大哲学著作强调旅行的重要价值如卢梭的《爱弥尔》。《旅行的意义:出游的哲学家》捡起这个历史悠久却长期以来遭到忽略的话题,从哲学上探讨旅行的意义,重新塑造我们对旅行的认识。它是第一本探讨历史与哲学交汇点的著作,不仅反思旅行的哲学意义,而且本身也是引人入胜的哲学游记。

《旅行的意义》从哲学家首次开始严肃思考旅行的大发现时代开始,蜿蜒曲折而行,谈及蒙田的他者性、地图的黑暗面、约翰·洛克有关食人族的看法、空间哲学与登山旅游的关系、亨利·梭罗的荒野哲学、“末日旅游”(前往即将消失的冰川或者珊瑚礁旅行)伦理学以及空间旅游对人类在利维坦宇宙中微不足道地位的影响等深刻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谈及旅行中不寻常的、常常被忽略的方面,如本来作为贵族青年学业完成阶段教育的欧洲大游学显然变成放荡淫逸的声色犬马之旅,我们尤其欣赏作者对这些年来旅行的演变的描述,如我们对山脉和空旷空间的看法是如何从负面转变为正面,崇高旅游究竟是怎么回事等。

该书作者托马斯是剑桥大学博士,曾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读博士后数年,目前是杜伦大学副教授。作为专业哲学研究者,她曾在2018年出版《绝对时间:英国现代早期形而上学的分歧》和《现代早期女性论形而上学》。作为女性,她对哲学史上的女性研究很有兴趣,作为热爱旅行的年轻人,她花费很多时间到世界各地旅游,她去过南极和阿拉斯加荒原。

-《焦虑的哲学史》

Anxiety: A Philosophical History

Author:Bettina Bergo

Publihs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贝蒂娜·贝戈(Bettina Bergo)的《焦虑的哲学史》是一本长达478页的厚书,光参考书目就有20页之多,是对19世纪和20世纪哲学中焦虑“生涯”的研究,带领读者穿过跨越多个世纪的哲学丛林,涉及医药、心理分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与情绪(emotion)或激情(passion)相比,焦虑(anxiety)是一种有时更微妙有时更持久的情感(affect),位于具身和认知,感觉和情感的交叉地带,但它像一条红丝线穿插在自康德的超验性工程以来的欧洲思想中。书中焦虑和痛苦(anguish)属于一个连续的光谱,有时候有互惠关系。德语中的畏(Angst)就让读者免于区分两者的麻烦。焦虑从谢林的浪漫主义进入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形而上学理论、尼采从本体意志到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Sur- Resurrection)美学、克尔凯郭尔将焦虑与罪过绑起来的存在主义和宗教意识,再在心理分析中转向弗洛伊德的神经症焦虑、理想焦虑和独创性焦虑,然后回归20世纪现象学的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如胡塞尔的自我、时间和情感现象学基础,海德格尔的烦、畏和此在等具身化问题以及列维纳斯的焦虑的主体间源头,最后出现在焦虑基因的”他者“面前。

谢林是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先驱,他认为焦虑是自我诞生前的不稳定状态,焦虑在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中并不占核心和前沿位置,尼采虽然没有明确谈论过焦虑,但作者认为尼采是勾画情感生活隐蔽的生理维度的枢纽人物。作者认为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阐明了焦虑扮演了沟通身心的桥梁角色,揭示了压抑、创伤、力比多和死亡的互动等。海德格尔对作者重要是因为他对焦虑的描述体现出其存在和形而上学的意义,本书中只有海德格尔一人独占两章的篇幅,这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他的重视,不过有学者指出书中对海德格尔的分析没有抓住人的焦虑和动物的恐惧的差异。列维纳斯的焦虑论述集中在显示焦虑是一种象征,说明人活着,说明其内心藏着另一个人。

焦虑在20世纪的回潮让我们看到现象学对被动性的探索以及随后对人类现实的阐释和它呼吁的开放性之间的联系。本书是一种观念的历史,而不是抗焦虑药物。哲学知识可能缓解焦虑,但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缓解读者的焦虑。今天,我们逃避焦虑的努力并不能解决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两难困境。要防止开放的社会因为虚无主义而崩溃,现代性需要更多东西。我们需要有能力与焦虑同处,否则很容易落入恐慌、不可避免地自我丧失和共同体遭到破坏的深渊。究竟该回归哲学史上的经典还是探索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探索进步,烈酒要比哲学著作更好些吧。

-《实用主义是反威权主义》

Pragmatism as Anti-Authoritarianism

Author:Richard Rorty

Publisher:Belknap Press (2021)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1931-2007)作为哲学家,其专业资历完美得无可挑剔:有一本影响巨大的选集《语言学转向》(1967),有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著作《哲学与自然之镜》(1982),有哲学家的畅销书《偶然性、反讽与团结》(1989),还有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套四卷本论文集《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翼思想》。他曾经担任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会长(1979),曾在卫斯理学院、普林斯顿、弗吉尼亚和斯坦福等名校任教。但是在1981年,学术上如日中天的罗蒂开始对哲学研究感到幻灭,他认为哲学已经被西方思想引入死胡同,剩余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他也应该退场了。在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之后,他就有了新的身份如文化批评家、无拘无束的公共知识分子、法国理论同行者。

这是他的最后一本书,体现出他思想成熟时期的哲学和政治观点,根据作者1996年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赫罗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Girona)的演讲稿修改而成。编者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哲学教授爱德华多·门迪塔(Eduardo Mendieta),由著名学者、匹兹堡大学哲学教授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 Brandom)撰写序言。本书认为反威权主义是实用主义的根本冲动和美德。与相信思想活动就是获得真理,超脱探索者的目的和偏见来努力接近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传统哲学家不同,他认为应该结合探索目的来定义真理,满足于将真理视为能干者的稳定共识,哲学探索应该是一场旨在达成或深或浅但并非终极协议的对话。在他看来,反威权主义意味着承认我们的文化继承总是处于可修改的空间,因为没有任何权威文本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真理问题。评判观点是否真理就要看它是否带来我们渴望的和平、自由和幸福。而实现这种开明的实用主义并不容易,它要求信任,要求我们思考和关心他人的想法和关切,并在遇到他人的怀疑和反对时做出解释。

-《希望的敌人:当代悲观主义批判——非理性主义、反人文主义和反启蒙》

Enemies of Hope: A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Pessimism

Author:Raymond Tallis

Publisher:Palgrave Macmillan (1997)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这本书辨认出20世纪反人文主义思潮中的共同主题和当今时代盛行的悲观主义崇拜,也可以被称为《启蒙的敌人》。作者梳理了对启蒙的种种批判如(1)在认识论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将知识和价值重新结合起来,开始了破坏知识观念的过程,它不再被视为无时间性和无利益纠葛的客观真理。(2)从自然价值观的悖论看,人性不能被简化为动物性,不能将人等同于自然世界的时钟,难以在自然世界找到世俗的、普遍价值观体系的基础。(3)人类不值得信任,人不仅有罪而且是反理性的。(4)用地方文化差异反对普遍理性的两个主题:种族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因而没有统一的人类进步标准。(5)从理性的贫困看,怀疑理性的能力,相信理性是人类精神的牢笼。法兰克福学派启蒙辩证法的文化产业理论说明启蒙就是大规模地欺骗群众。(6)理性是魔鬼建筑师,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和凯恩斯等批判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等整体性社会改造工程。作者认为对启蒙的批判导致了新黑暗时代,否认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野心家和独裁者来说是天赐的礼物,否认启蒙的普遍性为攻击性的种族中心主义盛行开辟了道路。

作者雷蒙德·塔里斯(Raymond Tallis)是当今思想界最吸引人的人物之一,他是专业医生和曼彻斯特大学老年医学教授,却发表了诗歌和短篇小说和心灵哲学方面著作。他在书中对当代思想核心的众多道德和哲学问题和文化批评家们的犀利批判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当今对启蒙价值观的攻击非常危险,应该为当今人们陷入的绝望、自我厌恶和无力感承担责任。许多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嘲弄进步希望,拒绝技术,嘲讽科学真理和科学与迷信的区分,蔑视民主过程,深度怀疑理性主义,认定客观性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面具,公平正义不过是修辞迷雾等愤世嫉俗的观点。他认为,这些知识分子自我炫耀性地悲观主义态度使其陷入自暴自弃的境地,他充满激情地指控他们是“文化病理学化者”(pathologisers of culture)和“意识边缘化者”(the marginalisers of consciousness),我们必须清除20世纪这些歇斯底里的反人文主义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并开始建设性地思考21世纪人类前进的方式。

-《悲观主义的用途:虚假希望的危险》

The Uses of Pessimism & the Danger of False Hope

Author:Roger Scruton

Publis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乐观主义对人类精神不可或缺,多个世纪以来激发人们创新的火化,它有黑暗面吗?英国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认为不受限制的乐观主义十分危险,真正的幸福在于认识到人类局限性的健康的悲观主义。本书挑战读者去重新评估悲观主义的意义,纠正拥有乐观主义心态的现代人犯下的错误和理想主义者因为忽略人性的冷酷真理幼稚地改造世界所带来的祸害。斯克鲁顿展示从铁路到因特网等在内的很多乐观主义推动下的进步都反映了对掌控一切的满不在乎的追求,而这种掌控常常破坏我们能获得的有限幸福。他敦促我们认识到悲观主义并非黑暗的宿命论,反而有助于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如何改善自我的工程上。

有人可能批判他的书有些不合时宜,在当今西方,乌托邦已经不再是人们关心的议题,但乐观主义的错误是人类的普遍性,左右两派都容易犯这种错误。这位保守派学者以揭露左派的盲目和虚伪而闻名,可他似乎从来不承认右派有同样的毛病。他希望我们回到传统的世界观,但那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了。难怪有学者说他是反面的乌托邦主义者,如果政治救赎主想带我们前往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斯克鲁顿则想让我们回到早已被忘却的伊甸园。斯克鲁顿讲悲观主义的用途并不是为悲观主义辩护,只是说有必要保持一种有益的忧郁,认识到人性的本质。这意味着接受其文明状态,我们不仅制造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文明人有一种经常性的回归文明前状态的趋势,其思想往往受到肆无忌惮的乐观主义的冲击,从而犯下种种错误。将这本书和雷蒙德·塔里斯批判悲观主义的《希望的敌人》一起阅读,想必会有意外的收获。

-《黑暗重要:悲观主义与苦难问题》

Dark Matters: Pessimism and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Author:Mara van der Lugt

Publish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1)

荐书人:吴万伟,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悲观主义是一种为人生的黑暗面、罪恶的现实和人类和动物的痛苦和受难留下存在空间的哲学,认定痛苦和受难并非不幸和偶然现象而是生存的内在组成部分,未必导致放弃和绝望,反而可能带来希望。但悲观主义者的名声往往很不好,就算真是悲观主义者,他也会说”我不是悲观主义者也不是乐观主义者而是现实主义者“。就连有名的悲观主义者约翰·格雷(John Gray)也在承认该身份之前添了加修饰语,自己是“充满希望的悲观主义者”。圣安德鲁大学哲学讲师马拉·范·登·卢格特(Mara van der Lugt)的这本《黑暗重要:悲观主义与苦难问题》是在为悲观主义辩护,回答了为什么悲观主义对当今的我们仍然具有道德价值的问题。它追踪了为上帝辩护的神义论如何在18世纪转变成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争,不仅涉及对未来的心理期待而且是面对苦难时的哲学选择,提出了重新发现悲观主义作为激情、安慰甚至希望的源头的可能性,是一本探讨邪恶问题的哲学史著作。

17世纪和18世纪,哲学家们进行的激烈辩论是上帝在创造善的世界时,怎么会允许邪恶和苦难的存在。作者重现了哲学史上最充满活力的历史,讨论了莱布尼茨、休谟、伏尔泰、卢梭、康德、叔本华等传奇人物,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不怎么熟悉的人物如德国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培尔(Pierre Bayle)、主教威廉·金(William King)、法国启蒙思想家拉美特利(La Mettrie)、数学家莫佩尔蒂(Maupertuis)、神学家尼古拉·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不仅描述最早的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如何深度关心存在价值问题,论证人类苦难现实的合理性,而且描述了这种回答的根本差别。这本文笔优美细腻的著作是对那些怀疑人生价值的哲学家充满同情的阐释。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受苦的人能够让人感到些许安慰,让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带领我们走上以爱为中心的道德之路。

经典研读

-《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兰·巴迪欧 著

曹丹红 / 胡蝶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荐书人:李永峰,《四季书评》编辑

很多人常说,读书要读原典,或者说读书要读经典。可惜如我之辈,对经典总是缺乏耐心。柏拉图的《理想国》,翻开过无数遍,但从来没有读完整过。不过这本巴迪欧加工过的《理想国》我却非常喜欢。巴迪欧尝试发掘《理想国》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让苏格拉底的对话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一天展开。一场庆典之后的港口,带着格劳孔的苏格拉底被人拦了下来,于是围绕着“正义”的话题,一整晚的对话开始了。对话的人物、对话的主题,依然来自古典的柏拉图,但对话的语境和所举的事例,却来自当代。

比如著名的洞穴寓言,“柏拉图的囚徒都成为了被当代大众传媒囚禁的观众”。“电影院”就是那个洞穴。身为左派的巴迪欧,借苏格拉底之口,既批犬儒冷漠的资本主义,用各种“新”产品淹没青年一代,而不希望他们获得主体的力量和思考的勇气。也批革命理想国的不可持续。“苏联取消了私有制,但强化了本该日渐衰亡的国家;而家庭的力量仍旧很顽强,所以党的领导干部们的孩子能够成为特权继承人。”这种加工,至少对我这类人来说,经典获得了新的魅力。其实整个西方哲学史,对《理想国》的不断加工是一种传统,“江山代有人才出”。比较近的例子,比如卡尔·波普尔和列奥·施特劳斯,波普尔截取《理想国》的片段,然后认为柏拉图是开放世界的敌人,要为后世的极权主义负责。施特劳斯则截取了另外的片段,认为整个西方思想史有所谓隐微书写的传统。二者对《理想国》的加工不同,导致他们现实生活中也水火不容,所以施特劳斯一定要把波普尔赶出芝加哥大学。

-《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 著

吴飞 译

华夏出版社,2017

荐书人:吴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博士

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之辩,在吴飞解读中作为了苏格拉底申辩的精髓。个人认为,苏格拉底申辩的真正价值在于践行了爱智的哲学生活,无论是我们讨论的不媚俗抑或人的谦卑,他都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苏格拉底更多地从宗教和教育来抛出对正义城邦的期待,同样也是在现实中呈现了二者的不可调和。无论是从道德层面的自我省察,还是知识层面的自知无知,亦或九死而不悔的实践范本,最大的启示并非为苏格拉底在虔敬神之下自我超越般地求真乃至牺牲性命,而如果去论断他这一义举是否明智也是枉费了申辩对后世的价值;更启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个人认为倒更在于苏格拉底辩证法式的教育哲理,知道自己的无知,以及对整全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区分,对求真的修辞术或包装的修辞术的辨别。

苏格拉底在私人领域的自我省察开启的正是希腊哲学以降的西方文明对自我内心检视及向内审查的价值取向,而申辩里那为了公共利益而舍己的高度,值得作为哲学“爱智慧”中一种灯塔般、信仰式的存在。

-《优美与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断力批判》

王维嘉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0

荐书人:李文倩,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后

王维嘉的《优美与崇高:康德的感性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很好的康德哲学研究专著。其优点在于:(1)作者熟悉康德哲学文本,所有批判都建基于细致的文本分析之上;(2)作者不仅熟悉一手文献,而且对中外文二手文献也非常熟悉,这使其研究显得非常扎实;(3)对康德及其研究者,均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1822-1823》

黑格尔 著

刘立群 等译

商务印书馆,2015

荐书人:封龙,出版人,壹卷工作室主任

比这本书名更出名的名字是“历史哲学”,然而实际上黑格尔并没有写作或者讲授过“历史哲学”这个题目。黑格尔真正以哲学眼光讨论历史的,是这部《世界史哲学讲演录》。这也是他三个著名讲演录的其中之一:《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以及这本《世界史哲学讲演录》。这部书是黑格尔在1822-1823年在柏林大学讲授世界史哲学的学生课堂笔记。

如黑格尔开篇所提出的,他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起一种“哲学的世界史”。这对中国的历史学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的传统史学观念,不出于他所提出的三种论述的前两种:原始的历史学(史料)以及反思的历史学(史论)。但是,我们对赋予了一种哲学意义的历史学却多少缺失。他要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寻找出一种“普遍的东西”,而这个“普遍的东西”是对个体、事件、行动的“精神向导”。当然,他的唯心主义立场,也在在表明了他的前提:精神引导世界,也同时引导历史。对此点是否赞成,各有看法,但对于这样一种看待历史的维度,却是我们应该有所补充的。

-《与庄子哲游》

奥斯卡·柏尼菲

维多利亚·契尔年 著

奥斯卡哲学翻译组 译

华夏出版社,2021

荐书人: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语学界,庄子研究是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的重镇。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陈鼓应先生就出版了《庄子今注今译》,八十年代陈先生在北京大学开设庄子研究课,影响深远。王博先生出版了《庄子哲学》,一时洛阳纸贵。韩林合先生则出版了《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在韩老师看来,庄子的著作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有相当内在的一致性。陈鼓映先生也曾把庄子与尼采对比,认为尼采的《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和《庄子》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相通之处。中国的古老思想在现代西方思想中找到知音。当然,八十年代庄子研究影响最大的还是刘笑敢先生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将华语学界的庄子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些年来,陈少明先生的《<齐物论>及其影响》、郑开先生的《庄子哲学讲记》、张文江先生的《庄子内七篇析义》、杨立华先生的近著《庄子哲学研究》皆为上上之选,庄子研究在国内成熟且多元。任何有兴趣深入了解庄子的人可以选择上述任何几种书籍研读,借此以窥堂奥。

但此书的价值并非纯粹学院研究,作者乃哲学践行者,从事哲学治疗、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等哲学实践多年。“哲学践行”有点儿不同于希腊哲人提出的“三十岁以后才能学哲学”的主张。“人人都是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人人都是潜在的哲学家,反思乃是人类的特质,尽管并非人人都好反思。

-《陆九渊集》

陆九渊 著

钟哲 点校

中华书局,2020

荐书人:徐颂赞,青年学者、作家

在儒家的心学一脉,相较于王阳明和李贽,陆九渊就显得相对冷清。市面上,王阳明的研究专著或者大众读物五花八门,即便像李贽这样的“泰州异端”也十分风靡,唯独在南宋就别开新声的陆九渊,依旧门庭冷落。或许这是因为陆九渊既缺王阳明那样的“立功”盛名,也不像李贽那样的泰州狂禅。不过,这也正好体现陆九渊相对平实的心学风格。

陆九渊比王阳明早三百年,率先将经学转向新学,但是陆九渊不注重文字书写,流传后世的著作远不如朱熹那样多,也没有王阳明那样被弟子记录的《传习录》,陆九渊的亮点主要在于思想革新与行动,在于开风气之先。

他批评士林沉溺章句和科考,直言“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他认为读书和教育都要从“血脉上感移”,落实为心思意念里的实际操练,这其实是知识的“身体化”(embodiment)。在陆九渊看来,人的本心自然流露,不用外在礼仪的教训和“安排”,只要守住本心,自然行动,就能立大体、做大人。

南宋时,在江西讲学的陆象山,就吸引了很多浙江学人前去拜访。来自宁波的“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陆续把陆九渊的学问带回浙东地区,通过创办书院、培养地方子弟,进而形成四明学派,后来也为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奠定了浙东学派的学脉渊源。这一种跨时代、跨地域的人文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动人之处。

-《孟子通释》

李景林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荐书人: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此书一扫过去《孟子》注解之惯例,改为以“通释”体例解说《孟子》。一方面尊重原文,逐章逐篇解说,另一方面不拘于逐字逐句的旧式注解传统,而力图贯通全书,阐发新义。此书的最大便利之一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全书精华,不必太受古文限制。作者显然是意识到在旧式注解传统之局限,今人更需要尽快会通文义,掌握古人精华。此书通俗易懂,顾俗而不流俗,非常适合于当代社会许多人学国学之需要。此书另一重要特点是作者于孟子思想的阐发颇有新解,即以其孟子性善论解读而言,作者多年前之研究即极有新见,与许多陈腐观点截然有别,破程朱理学之樊,归先秦儒学之旧。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注

中华书局, 2017

荐书人: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此书结合大量出土文献(特别是铜器铭文),尽量吸收清末以来学者研究《左传》的最新成果,试图以尽可能简明的语言,对《左传》一书进行全面注解。举凡顾炎武、刘文淇、章太炎、刘师培等清以来许多名家治《左传》成果,皆有吸收,可以说融会百家,贯通古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当代《左传》注疏中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自此书出,研究《左传》者不能不读。

-《周易本义》

朱熹 著

廖名春 注解

中华书局,2009

荐书人:盛邦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近来有关朱熹评议,一个重点话题与朱熹的《周易》观,即对《周易》性质定位的看法有关。朱熹论易,确实与前人不同。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易,某便说道圣人只是为卜筮而作,不解有许多说话。但是此说难向人道,人不肯信。向来诸公力来与某辩,某煞费气力与他分析。而今思之,只好不说。只做放那里,信也得,不信也得,无许多气力分疏。”(《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周易》,“圣人只是为卜筮而作”。朱熹郑重确立《周易》的文本卜筮性,即首先为一本占卜算命的卜筮之书,然后才是阐明义理的哲学经典。这样的说法显然与易学前驱和孔子、王弼,也包括程颐等人相左。前人论易义理在先,而朱熹直指其“卜筮”原形。这样,一部易学史就出现两派,义理派与卜筮派。

对此学案,今人常批评朱熹“哲学思维的倒退”,指责朱熹“卜筮”说过于轻率。然也有学者持不同观点,具体表达以下意思:就解释学而言,朱熹虽承认《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并不反对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不同时期所作“易道”的诠释。由此则为易学研究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的“阴阳之道”。(林忠军:《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学术月刊》2021年3月。)

为弄清朱熹《周易》观的真实情况,朱熹的《周易本义》自然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况且纵览一部易学史,逶迤起伏,洋洋洒洒,《周易本义》这部重头典籍总是绕不过去的。

《周易本义》,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著《周易》注解本,曾立为官学,载入《四库全书》,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本。与此前《周易》注本比较,此书不主张以义理释《周易》,而注重文辞注解,还原“本义”,重现卜筮之书的本色。

《周易本义》初名《易本义》,宋嘉泰年间,已有稿本流传,历二十余年定稿。本书具十二卷本与四卷本两种版本。十二卷本:《易经》上、下经各成一卷。《易传》即“十翼”,含《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凡一“翼”一卷,成十卷。“经”、“翼”合为十二卷。

十二卷本成书,更名《周易本义》,且重新调整,改成四卷。四卷本:上经为卷一;下经为卷二。其余《系辞传》卷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合为为卷四;《彖传》与《象传》分附于各条经文之下。

-《〈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荐书人:盛邦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易经》初学者,手捧这部文化宝典,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问号:何为太极?何为八卦?《易经》与《易传》有何区别?《易经》是一本算命的筮书,还是一部哲学的论著?如何才能读懂《易经》?《易经》与天地自然会是怎样地契合照应?《易经》对命运吉凶会是如何地预测应验?《易经》对道、儒及禅会是如何地发生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不妨读一读曾仕强的论著:《〈易经〉的奥秘》,该书将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条理明晰的解读,睿智深刻的思想打动你。如在跋涉求知的途中遇到带路者,曾教授授你一份地图,让你寻秘探幽,直抵中国古典的华美花园。如在中华宝藏的门前见到掌门人,曾教授给你一把钥匙,让你登门入室,探知“群经之首”的文化密码。

此书深入浅出,受众广大,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文化程度,不看职业分层,论者娓娓道来,读者津津有味。此书文思飘逸、语句精粹,激扬文学的遐思;论古谈今,触类旁通,给予历史的借鉴;立意高远,深思熟虑,启发哲学的联想。

曾仕强教授曾在《百家讲坛》做过有关《易经》的讲座,深受欢迎。《〈易经〉的奥秘》即根据同名讲座整理而成,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刊本。书含图片、语录等,部分电视未播内容的加入,亦为本书增色。本书分论:何为《易经》、何为阴阳、何为太极、何为八、八卦成图、易有三义、善易不卜、卦有何用、解读乾卦、解读坤卦、乾坤人、破解命运、易经与家庭、卦的象数理、超越吉凶,等。

原标题:《埋下一颗反思和尊严的种子:学人2021年私人书单(哲学篇)》

阅读原文

    4617作文网乡村爱情13电视剧类似隐杀的小说用海起个微信名字明字辈如何起名大全五行缺金 起名电脑取名打分法律公司起名大全马美如怎么了手表店起名普惠金融彭姓婴儿起名大全赘婿宁毅圆房的顺序女孩起什么样的名字好呢男孩姓吴宝宝起名大全集八字起名周易家庭群怎么起名丁姓宝宝起名大全中韩足球进化类小说姓潘的女宝宝起名起个带财的姓名大全牛年婴儿起名宜用字营业执照起名查询近身特工我的弟子都超神小说中国面积最大的省起名字网 名扬天下奴儿七七小猪视频鸭脖视频app下载安装点房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