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讲座回顾|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讲座回顾

2022年12月3日晚,由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协办的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讲座第十三讲《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在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为此系列的收官之作,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人二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发表收官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东明教授主讲。赵教授围绕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四分”说、“智”、“识”、“相缚”等专有名词与概念展开细致透彻的阐述,讲稿内容丰富,逻辑严谨,观点深刻,配以清晰的图表,仅用一个半小时,便让我们领略到了法相唯识学体系的庞杂宏大。随后,南华大学宗教所的黄国清教授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相关的提问与丰富的补充,赵教授认为此次与谈给予了他许多启发性与建设性的学术意见。最后,赵东明教授宣布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讲座圆满落幕。

本科生听讲记录与心得

01

敖玥 哲学系

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唯识宗的学术理论十分复杂,但是赵东明教授为我们做出了非常清晰而全面的介绍。

讲座的第一部分中,赵东明教授先是为我们引入了本次讲座中涉及到的各种基础知识,介绍了唯识学中的八识,、“阿赖耶缘起”、转识成智等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法相唯识学中的“转依”就是成佛,这包括两部分,一是转烦恼障证大涅槃,二是转所知障证大菩提,其中的第二点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从凡夫达到圣人的境界。除此之外,赵东明教授还在此部分为我们说明了“转依”在佛教中作为哲学概念的发展,以及这个概念作为哲学论题的意义。又着眼于学术界,向我们介绍了转依一词的两种梵文原文之争。在这部分的最后,向我们介绍了转依的四种义别与六种位别,而无论是义别还是位别,其实都是一个动态修正的历程,其最终指向的都是究竟成佛的果位,这也是法相唯识学最终的目标。

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成唯识论》中的“四分说”,也就是所有“识”,及“心”、“心所”法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分,这为的是说明主观精神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其中相分和见分是外,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内;自证分能转变出相分和见分,见分缘取于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互缘互证。

在明确了识具有四分结构之后,四分的问题被拓展到智——也就是说,作为能转依的无分别智和作为转依果位的四智相应心品有四分吗?:无分别智可以分为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赵东明教授认为根本无分别智是一种无分别的分别之认识,有见分而无相分,而后得无分别智四分具有。由于四智相应心品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智共同涵摄,也是四分俱有的。

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相缚。所谓相缚就是第七末那识(我执)的作用下,造成的前六识的见分被其相分所拘束。这一部分赵东明教授的讲解主要是澄清性的,就窥基对相缚的提问与解释进行了梳理。主要指出的是:1)相缚指相分缚心但“相缚”的“相”不特指“相分”。2)“相缚”不一定是俱有能取、所取的执取情形。3)相缚在八识中都存在;4)“见分”可以拘束自证分,但是如1)中指出的相缚的“相”不特指相分,见分对自证分的拘束也是一种相缚而不必称之为见缚。

讲座的最后部分与第三、四部分关系比较紧密,讨论的是“识”与“智”在四分结构上的差异。如之前已经指出的,除了特殊的根本无分别智之外,“识”和“智”都是四分具有的。而有漏(烦恼)的“识”有相缚,无漏的“智”没有相缚。因此可以看到,识和智在认识结构上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在于:凡夫的“识”和有漏的加行无分别智有见分有相分,也有相缚;后得无分别智与四智相应心品有见分有相分,但没有相缚;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没有相分,故没有相缚——这反映了转依过程的三个阶段,区别它们的是“相分”“相缚”以及能取、所取的有无。

法相唯识学有许多颇为复杂的特有概念,但是如若厘清这些概念背后的含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学说有一条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赵东明教授本次的讲座就将这个脉络层层展现给了我们,使我受益颇多。

02

葛力萌 哲学系

本次讲座以“法相唯识学的‘转依’以及‘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为题,对“转依”及“四分”说为重点对法相唯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首先,赵老师针对法相唯识学的“转依”进行了阐释。属于大乘佛学的法相唯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转依”,即为“成佛”。因此如何“转依”?中国佛教禅宗讲“即心即佛”,而玄奘所传的法相唯识学,则是从我们凡夫现前“虚妄的心识”谈,所以要靠外在的“正闻熏习”以达成“转识成智”的目标。老师又用性善说与性恶说进一步解释二者差别,前者认为内心具有成佛的驱动力,后者认为须靠外在努力成佛。从而进入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转依”?佛教唯识学认为“阿赖耶缘起”所生起的世界是杂染的六道流转,因此要将“所依”转变成清净还灭的“真知”。唯识学的“转依”有二者:一转“烦恼障”证“大涅槃”,指“离苦得乐”;二转“所知障”证“大菩提”,指“转识成智”。

老师又讲到“转依”在佛教自身哲学概念的发展史,从部派佛教,再到无着,再延续到世亲,再至六世纪护法《成唯识论》,最后延续到中国法相唯识宗玄奘。然而,“转依”理论与认识论及形而上学也息息相关。就认识论而言,“转依”意味着认识状态的改变,而使得生命存在的状态也跟着改变。就存有论而言,则亦可以说反之。“转”字也为“转依”赋予了诸多意义,可以说其说明了佛教认为生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显示了佛教对生命状态朝向完善的宗教预设;而“依”字是指“所依”,指“阿赖耶识”或“真如”,即所转依的部份。

接着赵老师介绍了《成唯识论》的“转依”义。其有四种“义别”:“能转道”、“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六种“位别”:“损力益能转”、“通达转”、“修习转”、“果圆满转”、“下劣转”、“广大转”。

紧接着步入第二个重点:《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即所有“识”及一切“心、心所”法皆具“四分”。每一个“识”或“心”、“心所”法,在其生起时,都可以分成:“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它们时构成唯识学“心、心所”认识论的核心理论,强调用心看心的原理。老师也用“五位百法”表阐明了“心、心所”在唯识学中的位置。赵老师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明了了“相分”是认识的客体,“见分”是认识的主体,“自证分”是认识本身,“证自证分”是认识存在的基础,这四分认识结构缺一不可。

赵老师随后对“能转道”,即“无分别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成唯识论》中,“无分别智”是能够对治烦恼、所知二障,证得“转依”的关键与驱动力,故名“能转道”。关于“后得无分别智”是否具有“相分”“见分”这个问题,《成唯识论》也做出了如下解答:“相分”“见分”俱有。

第四点老师着重于《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相缚“是一种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老师也针对关于“相缚”的提问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解释。第五,老师讨论了“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在“转依”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或位次,“见分“作为共同的认识单元,始终贯穿着所有的认识,区别它们的仅仅是“相分”和“相缚”,以及“能取”“所取”之有无:有“相分”“相缚”,也有“能取”“所取”属于凡夫之“识”;有“相分”无“相缚”,也无“能取”“所取”以及无“相分”“相缚”,也无“能取”“所取”属于圣者之“智”。最后老师用一“转依”四义结构图更加清晰地展示了其中关系,对“转依”与“四分”说进行了总领式的概括讲解。

赵东明老师的本次讲座让我对法相唯识学有了了解与认识,对于依旧是佛学门外汉的我来说有许多启发。我对老师讲解“转依”的部分印象深刻,深有感触,也在最后各教授的探讨与思维碰撞中进入了不同的视角,拓宽了我的视野。虽绊于知识水平,但我在这一系列佛学讲座中获益匪浅,今后会尝试全面且尽可能多的了解佛教哲学。

03

李弈萱 哲学系

本次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的第十三次讲座,本场讲座的主题是:“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由华东师范大学的赵东明老师主讲,以下是对于讲座内容的概要。

第一点是法相唯识学的“转依”。赵东明老师首先对“转依”进行了解释,将“转依”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释——即“成佛”。其次,赵东明老师向我们叙述了两种不同的“转依”的方式:第一种是中国佛教禅宗讲“即心即佛”,是从我们内心具有“清净的佛性”的角度谈,我们内心具有内在成佛的驱动力:而玄奘则是从我们现前“虚妄的心识”谈,所以要靠外在的“正闻熏证“大涅槃”习”以达成“转识成智”的目标。其三,赵东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转依”理论:一是转“烦恼障”,二是转“所知障”证“大菩提”(也就是所谓的“转识成智”)。最后,赵东明老师阐述了“转依”作为一个哲学论题的相关内容,首先是“转依”,在佛教哲学的系统中,是指一种身,心状态的转变或转换,同时“转依”理论亦与认识论及形而上学息息相关,其次,“转依”的“转”说明了佛教认为生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显示了佛教对生命状态朝向完善的宗教预设。最后,“转依”的“依”是指“所依”,是具有客体性的意思。

在讲述“转依”的内容时,赵东明老师也引入了两位学者的研究,第一位是日本学者高崎直道,他在论文中有系统地考察“转依”的两个不同梵文词汇,他认为“所依”若是指“阿赖耶识”,或是“种子”,那么则是强调“转换”;如果“所依”是指“如来藏”或“真如”,则意味着“(真如的)现成”。另一位是德国的唯识学研究者兰伯特·史密斯豪森,他认为“转依”二义皆为“所依的变貌”,基层之新的形成,因此他认为“转依”的意义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言语使用习惯的差异。

第二点是关于《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成唯识论》认为,每一个“识”或“心”、“心所”,在其生起时,都可以分成“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类,它们是构成唯识学“心、心所”认识论的核心理论。关于《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窥基在《成唯识论》中曾提到过以下几种说法(安、难、陈、护,一、二、三、四):然安惠立一分,难陀立一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今此论文护法菩萨依四教理说四差别,俱“依他性”,非安惠等诸师知见。

以下图表是“四分说”认识结构

第三点是关于“智”与“四分”的内容。赵东明老师以作为能“转依”的“无分别智”,及作为“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也都具有“四分”吗?这一问题为引入,向我们讲述了《成唯识论》的观点。首先,《成唯识论》支持“后得无分别智”俱有“相分”“见分”,同时“四智相应心品”,因其为“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所共同涵摄,所以也都具备认识上的“四分”,而与有漏之“识”在认识结构上一样都具备“四分”。

第四点是关于《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窥基在《成唯识论》中对“相缚”做出了提问和解释,赵东明老师在讲座中将其归纳为了以下四点:1、“相分”缚心,名“相缚”也。2、“相缚”一定是具有“能取”、“所取”的执取情形吗?(答:不一定是具有“能取”“所取”二取烦恼的执取情形)3、“相缚”通于八识吗?(答:窥基提出了两种解释。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都肯定“相缚通于八识的”)4、是否有“相缚”?——“见分”会拘缚“自证分”吗?是否可以称为“见缚”呢?(答:1.确实“见分”亦能拘缚“自证分”。2.但不需要称为“见缚”,因为“相缚”的“相”,不一定是要专门指“相分”,而是只要是具烦恼,有漏的相壯,拘缚能观之心情形,都可称为“相缚”)。

第五点是“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虽然说“识”与“智”都具备认识上“四分”的构成结构,但是依据《成唯识论》及窥基的观点,有漏的“识”是具有所谓“相缚”,而不得自在的认识情形。无漏的“智”,包括“无分别智”与“四智相应心品”,都没有所谓的“相缚”。所以,虽然“四分”是一种“中性”的认识结构,为“识”与“智”所共同具有。但“识”与“智”在认识结构上仍有差异,那就是“智”并没有所谓的“相分”拘缚“见分”的“相缚”。

赵东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于法相唯识学中的“转依”等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我对于佛学研究的兴趣,使我受益匪浅。

04

陈飞鸿 哲学系

这是我校“佛教哲学”学术系列第十三场讲座,也是收官之作,讲题为“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

这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赵东明副教授主讲,中文系黄人二教授进行了讲座的主持工作,南华大学黄国清副教授贡献了精彩与谈,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进行系列收官致辞。

本次讲座的重点鲜明突出,有如下五点:

一、法相唯识学的“转依”与国际学界关于"转依”一词两种梵文原文之意涵的争辩,及《成唯识论》的四种“转依”义别与六种"转依”位别。

二、《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所有“识”及一切“心、心所”皆具“四分”。

三、“智”与“四分”一能“转依”的“无分别智”及“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是否具有“四分”。

四、《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

五、“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一不在于“四分”结构,而在于“相缚”(及“能取”“所取”)之有无。

这场讲座中赵东明老师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展示了上百张讲稿,讲座风格清晰明了而具有妙趣,其中有很多罕见艰涩的专有名词以及囊括广泛的其他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但老师成功地将复杂浩大消融为简单易懂,为我们听众流畅地展示出自己关于法相唯识学的学术钻研成果,可见赵东明老师的佛学功底之深厚与运用之熟稔。

讲座在赵东明副教授的精彩讲述与其他学者教授的问答与谈中圆满完成,赵东明老师所体现出来的热情、谦逊、乐于感恩等美好品质贯穿始终,使我深受感染。同时通过这次讲座,我也产生了关于对佛学纵向历史进行横向的哲学问题意识的探讨以及联系语言学、语义学进行综合研究的灵感与兴趣,激发了我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才疏学浅,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由衷地感谢诸位教授与听友,感谢这场完美的收官之作带来的震撼与美好回忆!

05

杨岚婷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场讲座是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第十三次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是“法相唯识学‘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有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副教授 赵东明主讲,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黄国清与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黄人二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刘梁剑做系列收官致辞。

本次讲座重点聚焦于五个问题:法相唯识学的“转依”,《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智”与“四分”,《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

1. 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唯识学属于大乘佛学,护法-玄奘-窥基-系法相唯识学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就是 “转依”,简单来讲,就是“成佛”。“转依”是指一种身、心状态的转变或转换,意味着身心状态由粗重、烦恼转变为轻安、清净,而“转”字说明佛教认为生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依”指“所依”,具有客体性意思。法相唯识宗又称慈恩宗,是玄奘继承印度瑜伽行唯识学派理论的中国佛教宗派,具有很强的现代心理科学特质。赵东明教授指出,与中国佛教禅宗认为“即心即佛”不同的是,法相唯识学主张靠外在的“正闻熏习”以达成“转识成智”的目标。《成唯识论》对于“唯识”和“转依”关系的阐述为: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转依”在佛教自身哲学概念的发展史而言,“转依”的意义即是:转染成净,转迷启悟,转识成智,转凡夫依成圣人依;站在佛教“修道论”的立场言,它是对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对修道之成果,即“解脱”的独特诠释。

2. 《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所有“识”及一切“心、心所”法皆具“四分”。《成唯识论》认为,每一个“识”或“心”、“心所”法,在其生起时都可以分成“相分”、“见分”、 “自证分”、“证自证分”,它们是构成唯识学“心、心所”认识论的核心理论。

图1.唯识五位百法

图2.“四分”说认识结构

每一个认识产生时,“相分”为认识的客体,“见分”是认识的主体,“自证分”是认识本身,“证自证分”是作为认识存在的基础。每一个“心、心所”法产生时都有“四分”的认识结构。

3. “智”与“四分”:“根本无分别智”虽具有作为“能缘”之“见分”,但却无作为“所缘”之相分,这是一种“无分别的分别”之认识。而“后得无分别智”则有作为“所缘”之“相分”与“能缘”之“见分”,但亦无“能取”、“所取”烦恼。这是一种“无执取之分别”的认识。“四智相应心品”因其为“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所共同涵摄,所以也都具备认识上的“四分”,而与有漏之“识”在认识结构上一样都具备“四分”。

4. 《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由于第七末那识之我执的作用,而造成前六识的“见分”为其“相分”所拘缚的所谓“相缚”。

5. “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成唯识论》认识论上的“四分”说,不仅仅只是在一切“识”及有漏的心、心所法中具有,即便是“转依”后的“智”,及作为“转依”四种义别中“能转道”的“无分别智”及“四智相应心品”都是“四分”皆具有。 因此,《成唯识论》认识论上的“四分”说,可说是“识”与“智”皆具有的相同的认识结构,而为一“中性”的认识结构。但“识”与“智”在认识结构上仍有差异,即“智”并没有所谓的“相分”拘缚“见分”的“相缚”。“后得无分别智”虽然有“相分”,却没有所谓的“相缚”,而“根本无分别智”因其无“相分”,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相缚”。(即赵东明教授认为的“无分别的分别”)

最后,赵东明教授用一张思维导图总结了本场讲座的内容,简洁明了,引人思考。

听完这场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 法相唯识学的“转依”。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思想,达到思想的净化与境界的提高。佛学是宗教与哲学的结合体,从佛教哲学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是我们学习佛学最大的收获。

06

殷佳月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次讲座为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学术系列讲座收官之作,主题为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主讲者是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副教授赵东明;并且邀请到了赵教授亦师亦友的来自南华大学唯识学研究中心主任、宗教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黄国清;系列收官致辞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刘梁剑;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人二。

本次讲座,要论述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法相唯识学的“转依”一国际学界关于“转依”一词两种梵文原文之意涵的争辩,及《成唯识论》的四种“转依”义别与六种“转依”位别。在一方面,赵老师先由如何转依展开, 并引入了关于玄奘所传法相唯识学的“转依”理论的思考,重点论述了目前为止的主要两种立场的争辩:高崎直道认为存在于唯识典籍中二种“转依”的梵文之意义有所不同和Schmithausen认为并无不同,只是言语使用习惯的差异。并向我们介绍了《成唯识论》中“转依”的四种“义别”以及六种“转依”的“位别 。

二、《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一 所有“识”及一切“心、心所””皆具“四分”。《成唯识论》认为,每一个“识”或“心”、“心所”法,在其生起时,都可以分成:1、“相分” 2、“见分”3、“自证分4、“证自证分”。它们是构成唯识学“心、心所”认识论的核心理论。

三、“智”与“四分”一能“转依”的“无分别智”及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也都具有“四分”吗?以及第四点《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一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在这里,赵老师证得“转依”的关键—“无分别智”,并且重点阐释了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对“相缚”的提问与解释

四、“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一不在于“四分”结构,而在于“相缚”(及“能取”“所取”)之有无。在这一点上,老师总结了“识”与智 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明确了在“转依”(“转识成智”)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或位次,区别它们的仅仅是“相分”和“相缚”,以及“能取”“所取”之有无:一、有“相分”,有“相缚”,也有“能取”“所取”;二、有“相分”,无“相缚”,故也无“能取”“所取”;三、无“相分”,无“相缚”,故也无“能取”“所取”。

在讲座的最后,赵老师进行了对“转依”与“四分说”的结语,经由以上的分析及相关图表与解说关于《成唯识论》“转依”四义中“所转依”之二种“所依”,和“心、心所”的三种“所依”,作为“转依”驱动力之关键的“能转道”之“无分别智”及“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以及它们与认识论“心、心所”之“四分”说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理解了。并且和黄国清教授进行了一些交流,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讲座,我收获满满,尤其是关于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的了解,并且更全面地理解法相唯识学,特别是在《成唯识论》以及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关于“转依”(成佛理论)的意义。正如黄国清老师最后所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转依”的概念复杂,但赵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尽量让我们理解了“转依”这一概念,并且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在课下我也准备用更多时间去在这一方面了解更多。

07

邱晓菲 历史学系

本次讲座识华东师范大学“佛教哲学”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讲座。本场讲座的讲题为《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由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副教授赵东明老师主讲。本次讲座的要点有以下四个部分:

1. 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关于转依一词的两种梵文原文含义的争辩;《成唯识论》的四种“转依”义别与六种“转依”位别

赵东明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转依”就是圣者成佛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转“烦恼障”为“大涅槃”,转“所知障”为“大菩提”。

然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三能变识(前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以及四类识(三能变识的细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其中第七和第八是潜意识,比西方心理学早了约一千四百多年)

继而介绍了转识成智就是转依中的转“所知障”为“大菩提”,以及转识成智的过程。

接着,赵东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窥基的《成唯识论》中的“转依”义,《成唯识论》将转依分成四种“义别”和六种“位别”,并且他们都是动态修正的过程。

讲座第二部分关于《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所有的“识”以及一切的“心、心所”都有四分。

首先,赵东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四分说是唯识学者为论证“唯识无境”的理论,用来说明主观精神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并且提出“心所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佛光教科书》用“照相”来说明这四分,景物为“相分”,相机为“见分”,照相者为“自证”,照相者调整焦距镜头要将景物清晰摄入的作用为“证自证分”。

任何一个认识产生时,都会有四分的产生,四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讲座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智”与“四分”——能“转依”的“无分别智”以及“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具有“四分吗”?首先“四智相应心品”是具有“四分”的。因为“四智相应心品”以“真如”为所缘,是“根本无分别智”所涵摄的;而以其它之境为所缘,是“后得无分别智”所涵摄的。所以“四智相应心品”被“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所共同涵摄。并且“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而无“相分”,因此在“四分”中,只缺少“相分”;而“后得无分别智”中“见分”和“相分”都有,因此“四分”俱有。所以,“ 四智相应心品”,因其为“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所共同涵摄,所以也都具备认识上的“四分”。

最后一个部分,赵东明老师介绍了《成唯识论》所说的“识”之“相缚”,也就是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相缚”是一种“四分”之间互相拘缚的作用力,窥基认为“相缚”并不意谓着是种具有能取、所取这二种执取烦恼的状态,而是只要有“相分”存在,就会有“相缚”。

赵东明老师此次只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便将窥基的中心思想具体完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我大为震撼并且深感敬佩,老师简直就是“窥基代言人”。赵老师的讲座非常值得我们慢慢咀嚼,其中的很多内容需要我在课后进一步消化吸收与学习。总之,赵老师的本次讲座给了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以及很多启发与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08

张富双 历史学系

这周六听了赵东明老师讲解“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让我备受震撼,感悟良多。

赵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国际学界关于“转依”一词两种梵文原文之意涵的争辩,及《成唯识论》的四种“转依”义别与六种“转依”位别。

第二是《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一所有“识”及一切“心、心所””皆具“四分”。

第三是“智”与“四分”一能“转依”的“无分别智”及“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是否具有“四分”。

第四是《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一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

最后一个是“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一不在于“四分”结构,而在于“相缚”(及“能取”“所取”)之有无。

这节课对于初学的我来说的确很复杂,毕竟很多专有词,比如“唯识学”“转依”等,在此之前,我都没有听说过,但这也在另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不仅如此,赵老师也很贴心的制作了思维导图,由简御繁,举重若轻,让初学的我也能把握到明晰的知识框架,不再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属黄教授提出关于梵文的问题,与赵老师交换各自的理解,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两位老师渊博的知识积累,谦逊的个人品格以及严谨的学术修养,令人折服。

09

张金珂 历史学系

赵东明老师围绕“法相唯识学的‘转依’及其‘心、心所’认识论的‘四分’说”这一主题,主要结合“四分”学说来解释“转依”的意义。具体来看,讲座从“法相唯识学的‘转依’”,“《成唯识论》认识论的‘四分’说”,“‘智’与‘四分’”,“《成唯识论》所说‘识’之‘相缚’”以及“‘识’与‘智’在认识论‘四分’结构上的差异”五个方面讲述。

第一部分,法相唯识学的“转依”方面,赵老师开宗明义指出护法——玄奘——窥基一系法相唯识学要达成的终极目标是“转依”,即“成佛”,后分“法相唯识学”和“转依”两个部分介绍:首先阐述了法相唯识宗的沿革和相关研究,并介绍法相唯识学靠外在的“正闻熏习”转依的方法论。后从“识”入手,论述“唯识”与“转依”的哲学、成唯识论内涵及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以“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一构成唯识学“心、心所”认识论的核心内容为基点,老师先论述了“无分别智”与作为“转依”果位之一的“四智相应心品”都具有“四分”,再阐释由第七识我执之作用使前六识之“见分”为“相分”所拘缚而不自在的情形。因此,《成唯识论》认识论上的“四分”说可以说是“识”与“智”皆具有的“中性”认识结构。但是,“识”与“知”在“四分”结构上依然存在差异,即有漏的“识”具有“相缚”而无漏的“智”不具有。

结语部分,老师重申了结合“识”“智”“心、心所”之“四分”说与“转依四义”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转依”的内涵,并以图表配合,帮助听者理解。

法相唯识宗不仅自成庞大复杂的体系,本身具有高明的智慧和极大的研究价值,而且它与现代英美分析哲学有极大的相关性,听来很有启发性。

供稿丨敖玥 葛力萌 李弈萱

陈飞鸿 杨岚婷 殷佳月

邱晓菲 张富双 张金珂

编辑丨赵东明 陈咏秋

责任编辑丨漆锐丰 邹岳恒 黄泰安 王卓

海报制作丨康恩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4617作文网有声小说周易大师起个食品品牌名父亲姓杨母亲姓邓起名建筑建材公司起名名字大全周公解梦大全查询梦见死去的人酒店公司姓名起姓刘该起什么名字几周最容易胎停易安居周易网周易卜易起名测试打分女孩子起什么名比较好听尹姓女起名睡觉说梦话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周至县奇石玉石交易市场周易和风水学姓姜女宝宝起名字周易公司核名涵字起名的代表谁会起名用数学起名字马姓两字起名大全起名11画的有什么字周易国学经典给家具厂起个什么名好周公解梦梦到救人2020年姓朱的男孩起什么名字好工商企业起名公司服装起名字周公解梦梦见左眼跳周公解梦梦见蛇死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今日春分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奥运男篮美国塞尔维亚同组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国标起草人:淀粉肠是低配版火腿肠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杨倩无缘巴黎奥运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记者:伊万改变了国足氛围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

4617作文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